教育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20:13:28 阅读 9084

一、概念。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名称: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2、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经过他人帮助之后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因动作技能。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5、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前食物 ——分泌唾液。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

铃声 ——无分泌唾液反应。

(中性刺激)

中食物 ——分泌唾液。

(非条件反射)

铃声。后铃声 ——分泌唾液。

(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注:中阶段处少了一个箭头,水平有限,加不上去,大家手动加一下啦。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1)强化物:能够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

正强化物(在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物(在操作行为出现后停止或移开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2)一级强化物: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如水、食物、安全、温暖等。

二级强化物(与一级强化物联系,或与其他已经建立起来的二级强化物联系,进而获得强化价值。如钱、分数等,包括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代币强化物)

(3)强化程序:能够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类型:

连续强化、间隔强化。比率程序:依据期望的行为出现数量多少给予强化,而不管时间有多久(固定比率强化程序/变化比率强化程序)/间隔程序:

根据时间间隔进行强化,而不管行为出现了多少次。(固定时距强化程序/变化时距强化程序)

(4)惩罚: 某种行为出现后所采取的具有减少该反应再次出现概率的措施。类型:

呈现惩罚(在行为发生后,给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移除惩罚(在行为发生后,移除愉快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因此,组块又称为意义单元。

7、复述: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包括机械复述和有意义复述。

精加工:个体有意义地将新信息和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相联系,利用已有的信息赋予新信息以更多的意义。

组织:通过将n个独立的信息单位组成一个新的信息群或组块使内容简单化。

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是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

元认知构成:(1)元认知知识:有关个体的知识,有关于任务的知识,有关于策略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成功的体验(知的体验)和失败的体验(不知的体验)。(3)元认知控制:

计划、评价和调控。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知识观1、知识是对现实的解释和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2、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3、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性建构。

(二)学习观1、学习的目标。

2、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吸收或接受。

②学习是个体组织自己经验世界的过程,而不是发现本体的现实。

③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被提取,而提取过程的本身也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重组的过程。

④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磋商建构自己的知识。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得以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个体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自己尽可能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任务,从而使自己越来越靠近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物的一种需要。

(1)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2)缺失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2、认知领域学习各类知识的表征名称:

陈述性知识(1)表征: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线性排序、图式。

(2)习得过程:识记阶段(理解吸收新知识)——保持阶段(新信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应用阶段(提取、应用新知识)

程序性知识(1)表征(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

(2)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陈述性阶段(知道怎么做)——意识控制的应用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支配下能做)——自动化阶段(熟练地做,意识控制程度降低)

(3)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陈述性阶段(知道怎么做)——初步应用阶段(在认知策略的支配下对内调控)——熟练阶段(自觉主动地应用认知策略)

13、问题解决的过程:(1)定义问题: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即发现问题。

(2)表征问题:区分无关信息和有关信息、文字的字面理解、文字的深层理解:理解整个问题。

(3)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

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类比思维)

(4)执行(5)检查与评价。

14、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运用学习和教学论原理系统计划教学的各种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

15、目标陈述三种技术:

(1)马杰的行为目标: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做什么?)②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在什么条件下做?)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做学怎样?)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如理解、欣赏、热爱等内在心理的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例。

(3)表现性目标(前两种会写)

15、学习动机定义: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6、成就动机理论:

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力求成功者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成功,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而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会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谅解,从而减少失败(挫败)感。

二、理解、判断。

1、学习: 主体身上必须发生某些变化,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排除成熟 、疲劳、药物等因素所致的变化)。

2、(1)强化:能够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类型:

连续强化、间隔强化。比率程序:依据期望的行为出现数量多少给予强化,而不管时间有多久(固定比率强化程序/变化比率强化程序)/间隔程序:

根据时间间隔进行强化,而不管行为出现了多少次。(固定时距强化程序/变化时距强化程序)

(2)惩罚: 某种行为出现后所采取的具有减少该反应再次出现概率的措施。类型:

呈现惩罚(在行为发生后,给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移除惩罚(在行为发生后,移除愉快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3、创造性思维特征。

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集中思维。

教育心理学复习

教育心理学。1.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2.多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3.填空题 10题 15分,每空一分 4.名次解释 5题 15分 5.简答题 6题 30分 6.论述题 2题 20分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

教育心理学复习

1 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答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136 2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答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

教育心理学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 学习策略 分为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 方法或规则,即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 b.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2 学习动机 是指要求学生学习活动 维持学习活动,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