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
3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主要方面。由于人的学科过程的性质和形式不同,又可把它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等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知、情、意)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4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024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的实质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6人的神经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
1)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主要有两种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起着通讯作用。(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7反射按其发生方式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与生具有的反射,是由低级中枢(脊髓)实现的。有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反射。
2)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对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狗在进食时分泌唾液,铃声是无关刺激物可是如果每次进食时都伴随着铃声,经过多次结合即使铃声单独呈现,也同样引起狗分泌唾液。
这时原先无关的刺激物铃声就变成刺激物,它就与食物一样引起反射。这种由条件刺激物刺激所引起的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一只小白鼠放入试验箱,箱内安一杠杆,白鼠按此杠杆就能得到食物。刚开始时,白鼠在箱内盲目乱动,偶然踩在杠杆上就能得到食物,此后经过多次重复白鼠即会自动按动杠杆获得食物,这种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3)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把由具体事物作为条件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8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指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人、事、物的变化的觉知。(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本质特征、意识是反映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意识是一种高级心理官能、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注意的两个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0注意和意识的关系:(1)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是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一种机制。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生动和易于控制。(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人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意识中心的转移又是靠注意这种机制来实现的。
11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同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又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
制约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的稳定性还与人的主体状态有关。
2)注意的广度。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的分配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个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时非常熟练的,甚至是自动化的。
在注意的分配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被试在注意分配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对信息选择的偏好不同,神经产生的激活水平不同,因而注意分配的结果上不同。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13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感觉的种类: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状态):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15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是个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感受性水平的高低,或感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表现在对微弱刺激的觉察能力上;其二表现在对刺激变化的觉察敏锐上。前者称为绝对感受性,后者称为差别感受性。
(2)个体的感觉能力状况根据其能够察觉的微弱的刺激量或刺激变化量来测量。所测得的数值称为感觉阈限。换言之,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相对于绝对感受性的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对于差别感受性的则是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变化:(1)刺激持续作用下变化(2)感觉之间的互相作用(3)感受性训练和提高。
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7社会知觉中的几种偏差:(1)第一印象:是指在与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外显行为所得的综合性判断。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可称之为以点概面效应。(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4)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18知觉的特征: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物体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2)根据知觉过程中何种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客观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19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2)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21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内隐记忆、外显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22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0~250毫秒)、短时记忆(感觉记忆的信息一旦受到注意,便进入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23遗忘的规律: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他绘制出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指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2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
25解决问题的几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6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27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
情绪情感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就引起肯定的情绪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喜欢、爱等);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引起的是否定的情绪情感,(如悲伤、恐惧、愤怒、憎恶等);另外有些事物可能满足了人某一种需要,而不能满足另一种需要,甚至和第三种需要相抵触。因此,不少事物可能引起很复杂的甚至相矛盾的情绪情感,所谓“百感交集”,“啼笑皆非”即是。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2、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28情绪的种类:(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和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29情感的类型:(1)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
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0情绪与情感的调控方法:(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转移调控(4)激励调控(5)合理宣泄调控(6)自我安慰调控。
25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6意志行动的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27意志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28需要是人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9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并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须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1968)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
意义:第一,该理论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这种观点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出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该理论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特征。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它脱离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潜能,这样就混淆了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界线,从而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否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其次,它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就不会产生,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却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再次,该理论在许多方面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