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8:46:28 阅读 9130

第一章。

一、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2)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等;(3)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024年德国的冯特。

第二章。一、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二、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现实信号,如铃声、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如:谈梅止渴、谈虎色变。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第三章。一、感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①同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应;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③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需要过去经验的参与。

2、区别:①反映的内容不同;②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③影响因素不同。

三、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如:p36)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p36)

四、知觉的四个特性(例子p39)

(1)知觉的选择性:①影响客观因素:对象与。

背景的差异性;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维量。②影响主观因素: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2)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物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①知识经验;②刺激物的组合特点。(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种类有①形状恒常性②大小恒常性③亮度恒常性④声音恒常性。

原因:过去的经验在起作用。

五、社会知觉:(一)他人知觉: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③刻板印象;④近因效应;(二)自我知觉;(三)人际知觉。

六、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①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②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③运用感知的活动律进行教学;④根据知觉的组合律进行教学;⑤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进行教学;⑥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进行教学。3、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和观察力: 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较为持久的知觉。②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③观察力的发展、培养与感知觉的发展培养密切相关。(2)观察的品质:①观察的客观性; ②观察的敏锐性;③观察的全面性;④观察的精确性; ⑤观察的创造性。

(3)观察力的培养:①培养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②使学生懂得良好观察的条件:目的和任务、计划的周密性、有关的知识储备、观察记录、观察后对材料进行整理;③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④加强有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七、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①正确对待第一印象;②防止发生晕轮效应;③消除刻板印象;④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第四章。一、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时间在1分钟以内。

三、遗忘的规律。

四、识记的策略:①有目的的识记;②先理解后识。

记;③识记与操作相结合;④保持良好的情绪;⑤

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五、 复习的策略: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②边复习、边思考。在复习中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笔记的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精确识记和巩固;(2)有利于创造性学习。

六、记忆的品质: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备用性)

第五章。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动作思。

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②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③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常规(习惯)性思维、创造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②比较与分类;③抽象与概括;④具体化与系统化。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迁移;③相关的知识经验;④问题解决的策略;⑤心理定势;⑥功能固着;⑦酝酿效应;⑧原型启发;⑨情绪与动机。

五、想象的定义: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六、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①再造想象(形成条件:

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②创造想象;③幻想。

七、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点:①新颖性;②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③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④灵感状态。

八、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①流畅性:产生许多符合要求的答案的能力,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答案的数量表示。

②变通性:对某一问题变换研究角度的能力,以正确答案的种类多少表示。③独创性:

答案的新颖和别致程度。

第六章。一、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情绪:①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②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表现出外显性);③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①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②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表现出内隐性);③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为人类特有。

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②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在。

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三、情绪情感的特征和功能:①生理特征;②外显。

特征—表情(特点:先天共性、后天习得性、

可控性);③两极性 ;④情境性。

四、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绪状态:

心境(通常指的心情):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弥散性、持久性)。

②激情: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作用:积极/消极)。

③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产生原因:与个体面临的情境及其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五、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③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七章。一、意志的定义: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

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①明确自觉的目的性;②与克服困难相联系;③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动机斗争的类型:1、形式分为: ①双趋式冲突;②双避式冲突;③趋避式冲突;④多重趋避式冲突。2、内容分为:①原则性冲突;②非原则性冲突。

四、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目的的确定、方法选择、计划制定。②执行决定阶段:积极执行决定、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五、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

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六、挫折的自我调节:①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

挫折的原因;②改变不合理信念:此事不该发。

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③不断调节抱。

负水平;④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

压力;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⑥加强意。

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六、 意志的品质:①意志的品质—盲目性、独断性;

独立性—依从性、受暗示性;③果断性—优柔寡断、轻率;④自制性—任性、怯懦;⑤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性。

培养:①加强目的性教育;②组织实践活动;③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④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⑤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八章。一、注意的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外部表现:①感官的适应性动作;②无关运动停止;③呼吸发生变化。

基本特征:①指向性: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些对象进行反映。②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二、注意的规律。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产生的原因分析:①客观原因(刺激物的特。

点):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②主观。

原因:个体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个。

体的情绪与精神、个体的知识及经验。

无意注意规律的合理利用:①教学环境要美。

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②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④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⑤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规律性(产生的条件):①明确。

的活动目的、任务;②合理的组织活动;③

具稳定的间接兴趣;④具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意注意规律的有效利用:①进行学习目的。

性教育;②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③科学地。

组织课堂教学;④采取方法,防止注意的分。

散;⑤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3、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产生的条件:①具明确的活动目的、任务;②加强实践环节。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两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及应用。

1 两种注意的交互转化: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学习。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