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8:42:28 阅读 2273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是高度有组织的物质脑的特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它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和意志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通过反射实现。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受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量。

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的差异量。

7、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的名称。

8、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经验)的事物的反映。

11、形象记忆: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地回忆或再认。

13、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14、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15、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简介的、客观的反映。

16、创造思维:是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设性的设想、想法、方法、技术、意见等的思维。

1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8、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的新形象。它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产生于问题情境,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19、创造想象:是个体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达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21、愿望:

22、智力:也称为智能。一般认为智力是使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23、能力:

24、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部基础,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25、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26、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8、情绪: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情绪不是自发的,它由各种刺激引起。

29、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

30、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容易出现“意识狭窄”,自控能力减弱。

31、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将损害机体的适应能力,导致疾病的产生。

3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3、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以活动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它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特性。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而独特的个人色彩;没有好坏之分。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等特点。

34、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里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

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里特征,其中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影响着行为方式的倾向性。

值得注意的是,稳定的、一贯的态度特征才是性格的体现,并不是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而它具有好坏之分。

35:人际关系: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3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7、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38、社会抑制: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39、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的倾向。

40、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41、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42、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指个体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或倾向。

43、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思考题。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什么?(时间、人物)

2024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2)解释与说明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3)**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3.心理现象的结构图。

4.判断个体行为与心理是否异常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作如下描述:(1)具有良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心态和意识;(2)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和平静;(3)能承受挫折,具有较强的耐挫能力;(4)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5)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品质;(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7)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8)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5.心理学三大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

6.理解感知觉的区别。

相同点:1)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2)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

不同点:1)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总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感觉仅依赖于感觉器官,而知觉依赖于多种器官的联合活动。

3)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知识。

4)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7.视觉、听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电磁波亦称为光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赫兹,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响三种特性。

8.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

9.理解感觉的各种心理效应。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觉都存在感觉对比。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结合例子理解)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

2.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标示出来。

4.恒常性---1)形状恒常性(2) 大小恒常性(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11.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a)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b)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c)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

d)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

e)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f)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12.注意的特点是什么?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3.注意有哪些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4.注意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1) 注意对象的特点(2) 活动性质和任务(3) 个体的知识经验。

16.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17.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 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4、个性特点。

18.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19.记忆的三个系统是什么?各自在保持时间和记忆容量方面有什么特点?

记忆系统主要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

特点:20.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是什么?对我们的记忆有什么启示?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缓。

启示:21.试述如何从记忆的信息编码、存储、提取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22.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23.什么是过度学习(超额学习),过度学习的量为多少可以达到最理想的记忆效果?

24.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间接性、概括性。

25.理解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或工具将其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将它分为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根据思维方向及答案多寡将它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