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6:06:28 阅读 382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广义上说: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也即正式与非正式的一切影响人发展的活动)

狭义上说: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以影响入学者(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时代、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心里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教育家。

4.双重需要说:厉以贤 、胡德海。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024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形成—发展—完善。

2.萌芽:(17世纪以前)

古代中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为学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概述教育的著作,其论述教育学问题最为丰富和广泛。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苏格拉底、创立“问答法”即:苏格拉底法(启发式)。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亚里士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的进行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为了适应当时辩论的社会风尚,专门写了《论演说家的培养》这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比我过《学记》晚了300多年。

3.教育学的形成(17世纪—19世纪中期)

夸美纽斯:2024年《大教学论》,①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②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家)2024年出版《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2024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正式形成,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4.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

1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室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 (重点)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伟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有其他目的。

:“三个中心”a: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b: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c: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性发现、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

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育人的发展。

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遗传(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人身心发展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教育对青年一代的反战起到主导作用)

问题: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反战起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决定着人发展的方向。

其次:教育给人的发展带来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再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个人主观能动性(关键作用)

三、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阶段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

: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人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节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式双向的)

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制度决定了受教育权。

其三,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

2.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首先,教育能够为政治培育所学的人才。

其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其三,教育具有引领社会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文化的水品和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水平和性质。

其次,文化制约教育内容。

其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简单的说,没有教育,文化就不能够传递、保存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在生产文化、教育创造性文化、教育培育文化巨人和时代精神。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含义: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顾虑,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的能力作用。

具体表现:①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学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教育目的: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有广义、狭义之别。

广义的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他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2.教育目的的意义。

首先,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其次,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最后,教育目的是评论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

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将失去航向和指针。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两种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辨析)

1. “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得以完善化,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国,福禄培尔。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因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

代表人物:法国:孔德;德国:纳托尔普;法国:涂尔干。

2.教育目的确立的现实依据}

①社会需求: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反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②个人需求: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对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福,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2.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a.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b.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c.劳动者、建设者、**人。

第二节教育制度。

1.什么是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单轨型:是指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统一的直线系统,形成由上而下的链接阶梯的学制(典型代表,美国、日本)

双轨型:不同型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英、法、德、俄)

中间型: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英、法、德)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二)教师素质。

1.本要素:思想政治素养、素养教育细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心理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a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能力b/ 组织能力 c/教育机智和自制能力 d //善于表达的语言能力 e..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f.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三)教育角色:教员、人类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青少年的朋友、榜样。

四)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职业有专门的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

.经过一定过程使自己逐渐专业化,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训练

五)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学生是出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六)学生的权力:生存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受尊重的权力、安全的权力。

学生的义务:① 受教育的义务 ② 遵守法律、法规 ③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⑤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七)学生的时代特点。

a.主题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b.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c.受多元化冲击较大。

d.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八)当代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思想。

2.最终教育里面(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

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4.自我教育的理念。

九)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双方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如业务关系(角色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

十)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心理相容(融)

建立要求: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纯化师生关系。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4.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理解学生,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构成观的流派之争。

1.教学内容构成观的流派之争。

形式教育论与食指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学、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形式教育学之父)

实质教育论: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重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意义,传授实用的知识。

.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之争。

人文主义教育:最古老的教育思想之一,认为教学内容应以人文知识为主。

科学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主张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课程的制约因素。

1.课程的制约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2.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课程类型:显性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课程的特点:a:影响方式的隐蔽性b:影响产生的非预见性c:影响因素的广泛性d:影响效果的双重性。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

一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教育起源 生物 最早 心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二 名词解释 4 4 1 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2 学校教育制度p5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 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