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经典与中学作文教学

发布 2021-03-10 13:33:28 阅读 2978

201年12月第29卷第12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课本经典与中学作文教学。

陈立新。定远中学语文教研组,安徽。定远。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不应该孤立开展,应该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尝试把课本中的经典名篇与考试作。

文章编号一oll一04

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的情感因子。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经典;整合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一直困扰一线语文老师和学生。在高考复习中,作文就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师生身上。老师为学生的作文过于简单、缺少文采而烦恼;学生为胸中无物、笔下无言而苦恼;阅卷老师也在批改的过程中怨声载道,为学生。

品的语言,激发他们感悟文字的潜力。

通过赏析,学生可以明白经典之作“推敲”的精妙,理解“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灵动,这些字词不只是作家不经意的一笔,里面其实蕴含着种种奥妙,是作家“捻断了几根须”才确定下来的。在诗歌鉴赏练字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意启发学生,让他们欣赏和思考为什么用“闹”字和“绿”字。因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它妙就妙在运用了“通感”。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

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

如今学生在写作中找不到乐趣,对写作文躲。

避不及。每布置一次作文,他们都要议论纷纷,老。

师不得不动用师尊硬压。学生们对写作提不起兴。

趣,普遍存在畏难、抵制情绪。他们害怕命题作文,因为他们对所写的东西知之甚少,不知道写什。

么,好不容易挤出一篇来又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

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而一个“绿”字把整个。

肯定。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尝试把对课本经典名。

篇与考试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找到写作。

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不再拒绝考。

试作文。一。

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了出来,全诗因此而生色,也因此而活了起来。

在欣赏了之后,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也尝试运用,使作文在立意一般的情况下在语言方。

品味名篇语言,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

目前,学生的作文语言大多苍白单调、甚至缺少语感,如:“在我萌芽的时候,父母就细心地照料我。妈妈为我喂食,换洗衣服,不厌其烦地背着。

面有所增色。如笔者布置了一篇题为《灯下》的作文,一学生在开头写道:“灯下,昏黄的台灯拖长了我的身影。”一个“拖”字,写出了高中生为了。

高考的艰辛。这个字不仅写出了学生在灯下奋斗。

我。爸爸则又是买玩的又是买吃的,尽管那时工。

作很累,生活很枯竭。”这是一名高二学生的作文片段,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文字敏感力就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果?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学生。

提高文字敏感力。那么,从何处人手?

的情景,更写出了身心的疲惫,全身细胞无处不进入昏睡的状态,但学生意志坚强,仍在灯下苦战。

如果学生能在写作中运用这一经典美好的语句,将为文章增色不少。另一学生在一篇《假如你不够快乐》中写道:“要想真正获得心灵上的快乐,首先,教师要带着学生精心赏析课本经典作。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立新,男,安徽定远人,定远中学语文教师。

第12期陈立新:课本经典与中学怍文教学‘11

唯有走向生命的原野,走在生命的原野上,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背后的闲适与安乐;看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与奇特;听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宁静和幽远。”这样的引用不仅使文章有文采,而且符。

合题意,语言精美,耐人寻味。

人物的经典,含义的深刻隽永,必须依靠文字表达的生动形象。因此,我们在课本经典作品的巴金曾在《谈我的散文》中讲到模仿和借鉴。

对他的影响,他把《古文观止》背得很熟,他说:

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老师有很。

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模仿和借鉴也是习文的一种途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有“模仿说”

这一理论。中学生作为初级写作者,模仿也是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对语言字词的品味,启发他们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运用,怎样运用的?在他。

们品味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进行生动深刻的语句积累,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字敏感力,而且能够。

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推敲字词。笔者在作。

文教学中经常回归课本,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我们学过的经典名篇,和他们一起背诵,一起赏析,找。

出字词运用的妙处,然后让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意。

地锤炼语言,接着再具体分析学生作文**彩的语句。

如学生一篇关于“高三心情”的作文片段:“旷野里是猎猎作响的大风,穿透耳膜,把胸膛撞击得生疼。很多时候我都是迷茫的。

回过头看看那些善良而纯白的少年,他们可以随意扬起无数个色彩绚烂的旅程,可以日日夜夜纵情歌唱从不。

缅怀过去,只是在回忆时,甜蜜得轻轻皱起眉头。那是我无法临摹的时光……”笔者在评讲作文时分析道:“‘撞’字是一种沉痛的感觉。旷野的空。

旷使大风显得异常突兀,像一块石头呼呼地在耳边盘旋,周围的世界除了风还是风,一个人站在那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瞬间被撞得措手不及。

扬’字是很随意的动作,扬起旅程像随手撒花般简单且毫不在乎,那些少年青春、年少、心境浅薄,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涉足每一个灿烂的旅程,毫不吝啬于展示他们的阳光与活力,即使风雨兼程也会日夜歌唱。”笔者在分析的时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还不时地点头。当笔者分析“临。

摹”一词的好处时,“本用于字帖之类,但临摹时光就像把以前的那种快乐拿回手边,勾勒出它们的轮廓,重温回忆”。写这篇作文的学生举手站。

起来又补充道:“临摹的东西其实也是虚假的并。

不真实,只是迷茫的时候,连临摹也是珍贵的,但。

现在连临摹都拓不回从前了。”这个时候,其他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她,显然他们也得到了感悟。

其次,模仿名篇的灵动语句,借鉴行文流水的。

表达特色。不同的文章,尤其是经典之作,根据表达的需要,它们的语言非常地灵动和多变。比如,《论。

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此句一唱三叹,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模仿练习中感受反复和反衬的表达之韵。学生可以模仿为,“勇哉,长霞也!

一袭警衣,一身正气,在警局,人难抗其艰难,长霞不失其刚劲。勇哉,长霞也”!

再如,《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引}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灵活地运用了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这样不仅句式整齐而且还节奏强烈,生动明快,有节奏感。有的学生作文,虽练。

字不够精妙,但借鉴了这种经典句式,也有可取之处。如:“个性如光环,耀眼夺目。

沧海轮回,个性如宇宙问不变的春夏秋冬;大海茫茫,个性如海那端精致的海市蜃楼。个性如孩童,活力四射。大干世界,个性如公园里初开的粉嫩黄花;百态人生,个性如人世界无限的酸甜苦辣。

”这是学生一。

篇关于《个性》习作中的片段,我们抛开个性的比喻,抛开内容的精确,但从句式来说就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起来顺口,富有变化美。

还有,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了使语言具有感人的效果,无论散文**还是唐诗宋词,通常会积极。

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杨二嫂的。

尖酸刻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应该鼓励他们多多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又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

刚上过李白的《将进酒》后,有的学生就如此模。

仿:“热爱表现,勇于表现是年轻人的天性,而宽。

l2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的社会舞台和崭新的时代背景给了每一个年轻人尽情表现的机会,所以年轻人会如此张扬。君。

典名句等等,语文教材涉及的诗词曲赋还支撑不了区区的考场作文吗?!经典的引用能启。

不见,他们犹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他们不再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君不见,他们勇往直前,指点江山,弄潮时代。”

对课本经典的模仿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以。

迪我们的思考,使作者的思想更为深邃!一篇学。

生习作《个性,成就了李清照》在开头就这样写。

道:“李白的个性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的自由与洒脱;杜甫的个性是‘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与悲愤;王。

上几点,它们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

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广泛阅读经典,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有这样的感觉,选材不是。

雷同,就是幼稚平淡。如这样的一篇考场作文,“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

们都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天真可爱的我们会举着。

小手回答说:医生、老师、科学家……”再看这篇。

作文,“莫畏浮云遮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纪伯伦之言时刻在耳:上帝不会让你的天空永远。

阴霾,伸出你的手,用智慧之心打开那一片乌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你我的世界阳光灿。

烂”。两者进行比较,前者既没有新意,又有点幼。

稚,后者以名言诗句结束文章,丰富大气,更有广泛的意义。纵观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

个事实:一篇文采斐然、大量引用的文章不一定是满分作文,但是高分作文多数是素材丰富、阅见广泛的。当然,满分作文是灵动的,是创新,是不拘一格,是彰显时代精神的。

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培养创作,出不了满分是正常的。我们的。

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

话可写,写出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文学素养和人。

文思想。尽管有人认为,学生汲取课本的素材带来的。

李白热”、“屈原情”有一些弊端,但是一篇“八股文”总比思路混乱让人不明所以强吧!北京大。

学一位教授带了三个研究生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八。

股文,发现八股文选出来的人才多数成为了中国的脊梁之材。所以,采用历史故事,引用名言诗。

句,好不好很难下结论,关键是学生是否会用,用的是否锦上添花。在学生作文内容单调的情况下,汲取经典文化的名人典故、模仿古人的文采体。

裁,有百利而无一害。

教材选取的篇章都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着母题作用。我们为何不可以近水楼台先。

得月?如**的人物形象,渔父、项羽、刘邦;古典诗词的意象,岁寒三友、大雁、古井;散文骈体的经。

维的个性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博大与。

魅力’……而李清照的个性却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才气与孤独。”接下来,作者。

分论点论述了才气是李清照的个性,孤独也是她。

的个性;个性,成就了李清照。文章不仅论点鲜明,结构清晰,更主要的是作者大量引用了李清照。

的词句,用“陪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是寂寞,‘浓。

露花瘦,薄汗轻衣透’是青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风情万种,‘寒日萧萧,梧桐应恨晚来霜’是惆怅”很好地证明了李清照的才气;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证明了她。

的孤独。虽有点掉书袋之嫌,但总比那些写不出或干巴巴的文字要好。这些素材的引用,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学性。

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教材,熟读课本,平时多背一些诗词、精美的文言散文,遇到名言警句要随。

时摘抄,从中汲取营养,做到为我所用。

三、挖掘经典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

现在,高三学生沉浸题海,不是缺少关注生活。

的心,而是没有时间。繁重的学业使他们对生活。

的感悟越来越少,写作中引用材料越来越生硬,缺少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字里行间表现了真情的枯竭。

其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

感,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庄子《逍遥游》中。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哲学境界;王。

实甫《长亭送别》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

你停妻再取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的爱情执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这些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时代精神和浓浓深情。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教材,不断琢磨体悟,从而积淀写作的情感,滋生抒。

发的情思。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归有光的。

中学作文教学与创新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写作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适应时代,驶向未来,既讲究规范,又鼓励创新。关键词 中学 作文 教学 创新。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

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关键词 网络语言中学作文教学语言运用引导 摘要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 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信息和数字时...

情感教育与中学作文教学

作者 刘昭周耀荣。中学语文 大语文论坛 2008年第10期。摘要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石和出发点。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学语文理应当仁不让地高扬起情感教育的大旗,将情感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 情感教育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