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模式

发布 2021-03-06 00:07:28 阅读 1109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是教什么,教材内容是用什么教,语文课是用语文去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使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经过我们的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囊括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原点课、阅读课、单元整合课三种类型课的不同上法。

一) 原点课。

就是使用教材的课堂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又细化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这三类原点课,形成基本课堂结构。

1、原点课中“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性作品的意蕴,体现课堂简约化的内涵,教学时,我们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四个过程。

其。一、总起,观其貌。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感知和初步把握。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本文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端的训练重点,叙事性作品概括主要内容的重要方法六要素法,即抓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

其二,深究,寻其味。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泳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情趣和意蕴。在这个过程中想,需要调动和发挥自己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

当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树立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因为叙事性作品往往把任务形象刻画摆在中心位置,时间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来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及文本的特点。

其三,规整,悟其道。所谓的“悟其道”的“道”,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层面上,这个“道”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语言智慧变得灵动;在人文性的层面,这个“道”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其四,比较,用其法。所谓的“用其法”就是由第三环节的“道”出发,拓展阅读视野。要把握同一个议题,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整合阅读资源,通过相同议题的多文本的比较阅读,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的审美享受。

1、 原点课中“诗歌作品”教学基本课堂结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诗歌近百百首,这些作品跨越的时间久,范围款,题材广。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当代诗与古代诗。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诗歌学习的乐趣,体现课堂简约化的内涵,教学时,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过程。

第一步:解诗题。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

第二步:懂诗句。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的词语和句子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可以通过再现形象、联想深化的方式由此及彼的理解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第三步:悟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的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的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进入诗境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朗读入境、复述入境、表演入境、表演入境,构建其实个所表现的艺术情境,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第四步:背诗句。

背诵诗句是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教师应积极主动调动学生兴趣,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诗句背诵。

1、 原点课中“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规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体现课堂简约高校,可以这样来做:

a梳条理,抓结构。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要想昂学好说明文,就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还要处理好文章的开头、正文和结尾之间的关系。学习说明文时,如果理清了这些条理,明白了文章结构,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真正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b抓特点,悟方法。

新课标中指出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即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让他们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c品语言,**用。

准确是说明语言最主要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对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次序的先后等方面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咬文嚼字,使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

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结合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联系,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懂得运用。

d分类别,求异同。

分类别、求异同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以一篇为主,联系多篇,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发现异同,找出不同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感悟。

从总体目标上来说,“原点课”要解决的重点是“课堂结构简约化”的问题,但绝非弱化,需要做到“四要两转变”,“四要”即“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方法要新颖”“朗读要到位”,“两转变”即“转变单课学习的观念,树立整合学习的观念”,“转变繁琐分析的观念,树立侧重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观念。”

一) 比较阅读课。

就是在一个单元中几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或者在进行了“原点课”教学后,将人教版《配套练习册》中相关文章(或自己发掘的有相关性的文章)引进课堂的侧重于比较阅读的教学,体现的是“课外作业内做”的“一体化”思路。

1、 整合型比较阅读——横向比较。

这是将一组课文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精简课时,就、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正和思考的思维品质。初步研究出整合型比较阅读课的教学结构为:依据重点,确立主线——经略分明,突出重点——有效整合,比较异同——读中感悟,读写结合。

2、 拓展性比较阅读课——纵向比较。

以教材中一篇带多篇或带整本书的比较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同时帮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初步研究出拓展性比较阅读教学结构为:紧扣目标,突出“一点”——精选片段,强化感悟——比较异同,举一反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3、 总结性比较阅读——交叉比较。

这是在单元整合学习了课文之后,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进行的学习。将课文的学习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有机教学整体。初步研究出总结性比较阅读课的教学结构为:

把握特点,确定主题——精选片段,重新建构——比较阅读,总结规律——读写结合,深化表达。

比较阅读课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也攻克了配套练习中的难点:课外阅读题。

一) 单元整合课。

这是在学习了一个单元之后进行的整合性学习,目的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基本课堂结构为: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对比提升,梳理写法。

第一步是”主题回顾,阅读浏览”。

旨在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同步阅读,这样同样需要学生对同步阅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在课上,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表”进行比较准确的概括。

第二步是“片段分享,精彩赏析”。

这是课堂的主题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不仅让孩子们一同分享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了个体与群体的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还是肤浅的,都是属于他们独特感悟,教师都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最为重要。

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着,是学生开展活动的引导者,是读书过程的组织者,还应该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聆听者。

第三步是“对比提升,梳理写法”。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所总结的单元对比阅读表进行交流,如可以分为课文内容上的异同比较、布局谋篇上的异同比较等等。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就会更加清楚明了,对这一单元的习作练习也是一个铺垫与帮助。

四)拓展课。

是在单元整合课之后进行的拓展交流课。首先是拓展阅读课,其课堂基本结构为:读薄(知其要点,取其精华)——读厚(确立话题,讨论体会)。

拓展课除了“拓展阅读课”还可以有“社会实践汇报交流课”“电影欣赏交流课”“诗歌创作交流课”等很多种类型。

比较阅读课、单元整合课、拓展课,主要解决的是“以主题为线索,一以贯之”的“一体化”问题,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主题引领下,由课内走向课外,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课内外一体化”。

语文课教学模式

一 新授课基本环节。识字 读文 质疑 交流 展示 练习识字 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识字词 写字词 读文 1 小组互助读通课文2 朗读训练指导。3 达到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目的。质疑 1 教师教给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质疑问题的方法2 梳理学生问题 筛选学生问题。3 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可可提出...

语文课教学模式

四环节教学模式在语文不同课型上的运用。真正的 高效课堂 必须是教师 学生的 双高效 即教师教的高效 学生学的高效。而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定位,就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而我校实行的 引 学 点 练 四环节教学模式又恰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概括。按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 仅供参考 一 设计的指导思想。一 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