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艺术特点培养阅读**能力——《道士塔》拓展**性学习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情感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自主思考、**质疑和协作讨论有机结合,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培养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滋养人文关怀精神,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完善自我人格,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关注语言艺术特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文化散文中丰富的人文关怀,增强自身的品位和修养。
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文学素养较好,同时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平时网络**学习还较少开展,上课前要让他们熟悉流程,掌握基本的小组协作学习技巧。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好本课网页,将其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时使用。其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二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选择,避免他们迷失在网络海洋中;三是为他们交流意见和发表成果提供平台。
网页根据教学过程分三大部分:立足课文、拓展阅读、协作**。每一部分由若干板块组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立足课文。
1,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性拓展阅读的总体框架。教师导语:我们将从敦煌起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探寻优美的汉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思考。
2,学生进入“课文印象”板块,初读《道士塔》一文,感受文章情感内涵。
3,学生结合网页中“触摸敦煌”、“聆听秋雨” 两个板块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敦煌的情况和作者的创作心声,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即语言表达的艺术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查看教师提供的网页上的信息,也可从互联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学生独立思考后,或口头讨论或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其间通过网络查找、筛选、获取各种资料来解决疑难、完善自己的看法。
【教师预设了教学过程,但学生才是动态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珍视学生的初步感受,尊重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活动,并在适当时予以必要引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第二课时— —拓展阅读。
1,学生带着上节课的思考阅读余秋雨文化散文专题以及其他作家的相关文章,从纵横两方面博采众长,对比阅读。“拓展阅读” 部分网页分两个板块供学生选择。其中“视通万里”板块精选了余秋雨的部分作品,让学生借一斑以窥全貌,跟随余秋雨的步伐,阅读他在漫漫的文化苦旅中写就的篇章,深入把握**他独特的情感表达特点(讨论区中教师还预先设置了若干问题供学生具体讨论);“思接千载” 环节则荟萃了其他大师的文化散文名篇,阅读中可着重把握作品中情感文化内涵或语言艺术特点。
若想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可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2,学生发表阅读、思考后的看法,在论坛中进行思想交流,初步形成一定的观点或提出问题。
3,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同盟者,共同制定下节课具体**的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积极阅读,与众大师对话,记录点滴感受,通过意见的争鸣与感受的分享,寻找**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的主题将从他们自己的思考与讨论中产生,教师仅起到梳理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意识将贯穿课堂始终。
】第三课时— —协作**。
1,师生一起小结上节课制定的**主题,将其进行归类,可分为三类:“文化沉思”——关注这趟文化散文之旅引发的思想火花,表达对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思考与**;“艺术品评”——侧重**文化散文的艺术魅力,如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结构章法等;“博采众长”——名家文化散文比较之我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主题进行讨论,使切入口更小、针对性更强。
2,要求学生根据共同意向组建合作小组,组内明确分工,就确定的**主题积极思考讨论,进一步深入阅读和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协作**的基础上形成**成果。
3,运用各种网络软件制作表现**成果的材料,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
【考虑到**的主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堂课采用讨论协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互助学习。学生的**主题丰富多样,体现出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学生的**未必取得很大的成就,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以积极评价来肯定学生的信心,为以后的学习点燃火焰。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讲述: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出示有关诗句,学生读)更有甚者,喜极而疯。
(出示有关**、文字)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是喜是悲?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科举的巨大威力。(出示课题)
二、简介科举制度的有关常识。
出示有关文字,教师略做介绍。
三、整体把握**情节。
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
四、细读**。
1.细读课文,深入**: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结合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
2.出示作家生平经历及《儒林外史》简介,由此总结**的主题。
五、出示鉴赏**的方法。
(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通过分析**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感知并评价人物形象。
六、延伸拓展。
1.讲与科举有关的故事《项羽拿破轮论》,使学生加深对科举制毒害读书人的认识。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同为读书人,你觉得今天的读书人和范进那个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吗?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题目是《从胡屠户的“两次贺喜”说起》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按以下两大步骤去尽可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性地学习。
第一步:以示范的方式,授之以法。
大家都辞让知道,示范可供模仿。
示范——模仿的方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和做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注重教师的积极性示范与学生有目的的模仿,适用于以发展学生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的模仿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与培养。也就是说,通过“示范”、“模仿”,达到“授之以法”的目的。
示范——模仿是创造的必经环节,因为创造必须要有知识、技能、经验作为基础。有人认为“创造”只是培养发散思维、“创造”的东西要与原来的全然不同,因而认为“示范——模仿”与“创造”无关,甚至是阻碍了创造,他们认为“示范”就是定框框。“模仿”则是单纯的照搬,是教条主义,显然这是误解,殊不知人生一切都是以示范模仿开始的。
在当前的课改教学实验中,以“示范——模仿”方式,教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转变原来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如何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这确实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引入方法,教师可以在“示范”中,教给学生怎样“自主、合作、**”的读书技巧和学习方法,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少我的实践经验是这么告诉我的。
第二步: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兴趣。
就某门课程来说,学生是很难在一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就能有明确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目标、动机都是能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因素。
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最能激发和调动起初中这个年龄段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一旦被动调动起来,那么,一切新的课程教改课题的实验就有了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
再说,语文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语文活动课这种形式。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语文的实践的机会。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
就拿本学期的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来说吧。这是一个新诗单元,“单元提示”中道:“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法,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的语言。
”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我决定从单元整体出发,结合课本附录中《怎样读诗》这篇知识短文的内容要点,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赏析诗歌。为了具体落实“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课改新理念,我将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为三个教学层次:
一、以十六课《郭沫若诗两首》为范例,进行“示范”性教学,主要教给学生如何从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从诗的意象分析中品出其比喻或象征的内涵;又怎样从诗的意象所创造的具体氛围——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目的在于“授之以法”。
二、以十七和十八这两课的新诗教学作为铺垫。在这两课的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与我共同诵读、分析、讨论、欣赏课本中的新诗,说出对诗的感受。渐渐地将学生从“学方法”向“用方法”引导,这可算是个做“铺垫”的过渡层次吧。
三、以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为基点,组织一次诗歌赏析活动。活动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用方法”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落实“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活动主题:即“乡愁”——抒发思念家乡或祖国的思想感情作为主题的诗歌赏析活动。活动形式:
以学生展示自我为主的活动课,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古今中外的同题材诗歌皆可。只要能运用所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与要领去做就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但必须用自己的话讲,鼓励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
为了达到落实“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目的。我在“示范”完十六课时,就在布置课后作业的同时,提前布置了这堂诗歌赏析活动课的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收集课外材料,作好活动准备。
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 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 选...
语文教学模式
随文识字 自主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一 构建 随文识字 自主阅读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与文本 对话 是阅读课上学生个体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头戏。综观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归结到一点,...
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导学 教学模式。一 基本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引领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 讲 转移到学生 学 上,从 问 转移到 导 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以 学 定 教 为 学 而 导 课内外齐头并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