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画》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09 07:35:28 阅读 1190

课题教学对象。

画》一年级学生。

科目。语文冼颖仪。

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文选自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识字”的第一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二部分内容,识字课的第六课。

本文是整本教材唯一一首选进课文的格律诗,属于五言诗,诗人不可考(有王维、高鼎等各种说法)。

同时本文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谜语,诗题“画”是谜底,诗体则是谜面。

全诗21个字,皆为常见字,认读难度不大,读音难点为后鼻音与翘舌音。

课文要求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生字中有“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有“近听”、“还不”两组形近字,两个要认识的偏旁“辶”、“

要求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认读“远、有、色、近、听、水、无、声、去、还、来、不”共14个生字。

2.能通过“换一换”、“加一加”的方法辨识“近听”、“还不”两组形近字。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4.通过反复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课前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识字课与一个单元的拼音课,有了一定的自我识字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全部的声母,学会了区分平翘舌音。通过单韵母的学习以及拼音音节的带调拼读,学生能基本掌握普通话四个声调的发音。

但是学习与运用拼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学习了但不代表学生能完全掌握上述知识,适时巩固是需要的,但是作为识字课不需过分执着拼音。

学生学习了《对韵歌》,对反义词和对韵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体裁是五言古诗,诗内均为常见字,而且由于句式齐整,反义词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通过反复读,能够以读促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旧引新,以读促悟。诵之,吟之,舞之,歌之。五、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师生活动。

过程。画》本就是。

猜谜导入。一首被截取为谜。

教师直接朗读《画》的内容作语的诗,直接以谜。

语的形式呈现,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为谜面,学生猜谜底“画”。

2min教师教读。学生试读,在朗读中辨识学习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吟诵的基础。

尝试朗读初步感知12min

学生学会区分平舌音“色”和。

是字正腔圆,读准。

翘舌音“水”,通过找反义词,认识。

字音。通过朗读,远近”、“有无”、“来去”。

完成识字任务。

通过对比,辨别“近听”、“还不”。

虽然《画》的诗人不可考,但经过分析,其明显是一首五言格律诗,遵循平仄规律,有自己的韵。通过平。

教师吟唱《画》,引起学生兴趣,长仄短、依字行腔。

平长仄短感受韵律8min

引入吟诵的概念,教授吟诵方法。

的原则,是可以很。

学生通过反复尝试,标记字词,好地进行吟诵与。

配以手势动作,学习平长仄短的诵。

吟唱的。读方法。

吟诵的形式独特,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断诵读中加深对字词和整首诗的记忆。

师生同吟,以读促悟。

反复练习。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掌握平长仄。

以读促悟。短的原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

10min音律理解诗意。

课堂巩固及时反馈5min

通过小组读、抽读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

课堂总结。集体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进。

回顾记忆。行回顾整理。

3min资源准备。

ppt三角铁两张一米长的《画》原文。

课后反思。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

6 画。设计理念 识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个难点,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 多次强化来识字外,我们教学中还要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采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使识字在有趣的活动中变得更轻松一些。教学目标 通过偏旁归类 反义词识记等方法,认识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声 去...

部编版一年级《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 氵 和 艹 学会2个新笔画 竖勾 和 竖弯 2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诗句大意,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会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 氵 和 艹 学会2个新笔画 竖勾 和 ...

部编版一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先来观赏一 片吧!用你们的小眼睛 仔细看,小嘴巴要学会 闭起来!2 秋季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3 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相机板书 秋天 4 认识 秋 小朋友们看,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生字,出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