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14《安塞腰鼓》解读感悟苏教版

发布 2020-08-19 13:44:28 阅读 1494

《安塞腰鼓》解读感悟。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

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二、文章语言方面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优化配合了情感的抒发,读来如鼓击人心。

1、多种排比、比喻手法的交替运用,使文章语句有跳跃之感。

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显得简洁有力。

句子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中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交织运用,分别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四方面体现了后生们击鼓时动作之疾、姿态之逸、脚步之跃、目光之亮、风姿之健。在这种明快的节奏中,有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之势。

段落的排比――如文中第三节,用“使人想起……”三节排比,分别从听觉、视觉、感觉三各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看后感,化抽象为具象,化感觉为意识,既用了通感又采用了引经据典的写作技巧。

2、多种手法的交相运用,使全文语言富有变幻。

作者在文中除了广泛运用排比外,也注意了其他手法的运用。例如:反复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在统领全文时又颇有变化。

前两次反复虽看似一样,然情感却逐层强烈。而后两个反复稍有变化“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在这两句的反复唱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也将情感的重心由赞叹腰鼓转移到赞叹黄土高原和祖国河山,将写作的主题由鼓逐步扩大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再如:短句手法――“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

翻飞!升华!”如鼓点般急促清脆的短句读起来铮铮有力。

“交织!旋转……翻飞!升华!

”的又不仅仅是鼓声,还有黄土高原人的理想和希冀,追求和奋发!

三、全文整体布局为“静――动--静”。在“动”这个主体里又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贯穿始终。

文章开头布置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呆呆”一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写到极致,为下文它的震天动地埋下伏笔,同时“呆呆”也将高粱地里这群茂腾腾的庄稼汉的淳朴、实在体现了出来。

此处的“静”与结尾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遥相呼应,一静一动,在动静的辉映下,通过声响效果渲染了腰鼓敲击时那种震耳欲聋的热闹和震撼之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4安塞腰鼓

14安塞腰鼓。一 给加粗字注音。骤雨 恬静 戛然 飞溅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 大彻大悟。二 写出下列形近字的读音并组词。缚峥绊幅栗陲傅狰畔辐粟捶。三 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a 晦暗 hu 闭塞 s i 亢奋 k ng 飞溅 ji b 恬静 ti n 羁绊 j 烧灼 zhu 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安塞腰鼓》预习 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14 安塞腰鼓 14 安塞腰鼓 预习单。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 我会识。练习书写生字,先读贴,在描红临写,争取做到写正确 工整。对照课本自查,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请家长给予评价。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 我会读...

年六年级语文上册14《安塞腰鼓》教学实录1苏教版

2019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14 安塞腰鼓 教学实录1苏教版。安塞腰鼓 一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 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粗犷 豪放的性格。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 感知气势 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