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8-06 22:48:28 阅读 202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材简析】圆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平面内的曲线图形,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呈现的是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轮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种轮子都是圆的,引发学生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疑问,进而对如何画圆和圆的特点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2.数学思考: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能通过自己和小组同学之间的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圆的简单特征,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

3.问题解决: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并能迁移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圆的问题。

4.学生在自主**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验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性和圆的重要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是?生活中,在**见到过圆形?学生举例说明。

课件出示车轮**。

谈话:车轮是圆形的,(课件突出一个车轮)这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呢?(课件抽象成圆形)其它的形状行不行?

学生联想:不行,不是圆形转不起来,圆形省力,稳当、不会颠簸……谈话:生活经验给了同学们这么多启发,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再来认识圆,看看你能不能揭开轮子设计成圆形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体验感知,领会概念。

1、学习画圆。

谈话:同学们,要认识圆,我们首先要会画圆。你们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画过圆,你认为哪种方法最规范并且比较简便?

谈话:你们知道圆规的各部分是干什么用的吗?怎样用圆规画圆?(指名学生介绍)

2、尝试画圆。

谈话: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几个圆。这位同学,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学生介绍:(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另一端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

谈话:你说的太好了,那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因为我们圆规的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也就是说,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3、学习圆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谈话:现在,我们都会画圆了,我们再画一个圆好吗?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全班的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呢?谁有办法?

学生可能想到:固定针脚和笔尖的长度。

谈话:意思是说,咱们全班同学只要把圆规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统一一下,画出的圆就一样大。这个方法行吗?

那咱们就统一把他定为3厘米好吗?定完后,同样把这个圆画出来。对了,小组内谁画圆时遇到问题了,小组成员及时提醒、帮助一下。

4、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其实,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老师想让大家自学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53页上面紫色框里的内容,看完后老师会出题,咱们比一比,看谁能抓住概念里的关键点,看的最透彻最明白。

学生自学阅读。

谈话: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知识?看懂的同学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好了!哪个小组把你们学习的情况跟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圆心。圆规画圆时,中间固定的这一点。其实圆心,通俗的讲就是圆的中心。(通常字母?)

引导:那什么是半径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能不能上来给大家画一条?请同学们在刚才的圆片上也画上一条半径。好,大家来看,他画对了?

半径我们通常用r来表示。这是半径3厘米的圆。(板书标注)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大家自学,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关于直径啊,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都理解了。

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3条线段,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在这里面,你认为哪一条是圆的直径。

学生说明理由。课件出示概念。

引导:在刚才的圆片同样画上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d。(生画的同时,师也在黑板上画直径)在画圆时需要标出圆心和半径多长。

5、学习圆的特征。

通过刚才学习,关于圆的画法及名称我们都了解了,圆心、半径、直径还蕴涵着丰富的规律,想研究吗?老师给你的学具袋中有两个圆形纸片,同学们可以借助尺子圆规等研究工具。根据大屏幕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1)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

2)同一圆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呢?(3)同一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通过对折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通过画一画,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通过测量,我们组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通过比较我们组得出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我们组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谈话: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发现了这么多圆的特征。

三、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那圆还有什么特征呢?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可以把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课件出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

生1:原来的平面图形是有角的,圆没有角。

生2:原来的平面图形都是几条直线围成的,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

谈话:说的非常好,黑板上贴一个圆,手指着一条曲线,圆就是这样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谈话:孩子们,圆确实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圆的特征的吗?

板书:圆,一中同长也。)

提问: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一中”指什么?什么“同长”?学生想到:半径的长度都一样!直径的长度都一样!

教师质疑:难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不是“一中同长”吗?(课件出示如下图形。)

学生观察后发现,连在顶点上的长度是一样的,但连在不是顶点的其它点上就不一样长了!但是圆呢?

谈话:是啊!在圆上的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两个点搞特殊!正三角形内,中心到顶点相等的线段有3条,正方形有4条,正五边形内有5条……圆呢?

生:无数条。

揭示:这样看来,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确实是“一中同长”?教师(神秘地):请看——(几何画板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最终变成“圆”的动态过程。)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圆是——学生可能认为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教师(欣赏地):佩服佩服!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方无隅”(在课题位置板书:大方无隅。)“大方”就是最大最大的方,猜一猜,“隅”是什么意思?

生:角。谈话:

圆真是具有这样的特征!那刚才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出示椭圆)它也是一条曲线围成,没有角。

(学生摇头)“圆,一中同长”才是圆的特征,由这个特征能衍生出圆的其它特点来。“圆,一中同长也”是墨子说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

四、回归情境,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有了这节课的知识,你能说明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道理了吗?

在学具袋里有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以及圆形和椭圆,模拟轮子转动的过程,结合刚才学到的知识,同位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轮子要设计成圆形。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1:圆形,因为圆形才能很平稳的滚动,用其它形状就不能滚动。生2:

我也选择圆形,如果设计成其它形状人坐在上面会很颠簸。生3:这是由圆的特点决定的,车轴相当与圆心,辐条相当与半径,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一样,便于车子平稳前行。

引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你知道,马路上的古力井盖大多设计成圆形的,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问题2:一张圆形纸片,你能找到圆心吗?一枚硬币,圆心在哪?你有什么办法能找到?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谈话: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正是由于圆的“一中同长”这一特点,衍化出这个图形完美的特性,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美妙的世界。

课件出示**欣赏。

谈话:有关圆的奥秘,我们下节课会继续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圆 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 了解圆的特征 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 面积 圆柱 圆锥等知识...

2019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圆的认识 课堂实录。一 从生活现象出发,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老师带来一 片,我们来一起看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生 马车 自行车 小汽车 飞机。师 这些都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无论从形式还是性能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样没有变,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了?生1 我发现轮子都是圆的。师 你真有数学眼...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圆 圆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 操作 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 折 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三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