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3-07 17:29:28 阅读 2210

《西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 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4.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课件,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或**。

教学过程】一、 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 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句四: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点红四句话中的比喻词,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描绘不同景物句子的共同之处。(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像什么?”)

5.正是这些生动的想象,才让作者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其实,大自然中美丽的景色随处可见,我们除了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善于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看看下面的景色,你都产生了怎样的想象,用上课后练习4中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教师依次出示满山遍野梅花盛开的**、天空中白云朵朵的**、蝴蝶漫天飞舞的**、小河清澈见底的**。)

6.组织学生借助自己游览过的风景点**或**,展开想象,说一句话。(可以不使用文中所给的比喻词)

【设计意图:语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言语,前者的习得重感悟和积累,而后者的习得重操练和实践。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初步了解是这篇教材的言语价值所在,要达成文本言语和学生言语之间的转化,就必须创设实践活动。

这里的情境说话,看似随意,其实层阶分明。教师出示的**均含有教材元素,其涉及《春到梅花山》《云房子》《台湾的蝴蝶谷》《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利于学生借助原有语言储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接着学生出示的**均**于他们的生活,学生有感而发,创生言语,不会使课堂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回家后的实践作业,从“说一句话”变为“写一段话”,指向学生读、说、写的能力提升。】

四、总结提升,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1.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随课文走进了西湖,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要写好一处景色,首先要写明——“在哪儿”“有什么”,为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需要边观察边——想象。

2. 课后实践作业:

请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将所看所想写成一段话,可以配上图画或**。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生活的大门。】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湖

西湖。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 犹如 像 仿佛 宛如 等词语口头造句。4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

西湖 第一课时 湖塘桥实验小学黄明芳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教学重点 难点 文中生字词多且易读错,是教学难点。朗读好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课前准备 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课文挂图。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文。二 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三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