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0-02-28 02:15:28 阅读 9263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变量”、效度和信度?

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除了研究者欲观测的变量外,还有许多无关变量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找无关变量被控制好的自然情景。

所以,社会心理学研究提倡多变量的研究方式。

信度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或者说是测验分数的可靠性程度。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效度指研究操作解释研究结论的有效性程度以及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指标。

即它反映了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测到了想测量的目标。心里测量是间接测量,只能从看得见的行为表现的测量中去推测,即使对行为的测量误差减小到零,也不能保证所测量的行为就一定能代表该心理特征,因此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心理测量中效度是最核心的问题。

效度和信度是保证心理研究设计得以实施、产生功效的前提条件。

2、如何理解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本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

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交今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养治·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劳、科尔曼、埃默森和联邦德国的奥佩、胡梅尔。

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

在这里,交换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

3、简述现代管理中x理论、y理论、z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1)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这种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2)麦格雷戈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x理论的,他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主要观点是: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 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它跟中国古代"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地工作。

3)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提出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

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4、简述印象形成中的五种效应。

1)首因效应。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影响着以后的交往。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3)光环效应。

当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4)刻板效应。

人们通常会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

但它也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5)投射效应。即指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往往作出错误的评价。

5、简述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理论及动机受挫后的表现。

动机理论:(1)麦独孤的本能论。他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常说。

他认为,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生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2)劳伦兹的习性论。他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在同类动物和异类动物之间都存在攻击,而且同类之间的攻击行为远远多于异类之间。

按照此观点,战争是人类侵犯本能的表现。劳伦兹对心理学的最大影响是提出了关键期这个概念。(3)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他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本能。在性问题上,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动机。在他看来,人类的一些高尚行为也只不过是性冲动的一种升华。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5)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他从两个维度来对动机分类:

一个是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维度,另一个是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维度。对于理解或解释人类行为,麦奎尔罗列的动机清单相当有用。

人在动机受挫后会有理智和非理智的反应。理智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积极进取,有三种情形:

1)反复尝试、达到目标。(2)调整目标。当一种动机和行为经一再尝试仍不能达到成功,为了满足需要,采取调整目标降低要求,使之达到。

(3)改变目标。当估计原定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时,就改变原定目标,设置另一个新目标来代替或补偿。 非理智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1不安。如失去信心、勇气;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生理上出现心悸、头昏、冒冷汗、胸部紧缩等。

(2攻击。又称侵犯和对抗。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攻击的对象是构成挫折的人或物。间接攻击即把挫折后的愤怒情绪转嫁到自己、当事人或毫不相干的人和物。(3固执行为。

这包括冷漠、压抑、异常放弃、盲目排斥革新。(4倒退。又称回归。

人受挫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甚至无理取闹。(5妥协。又称合理化。

人受挫折后,会采取某些心理行为措施,减少挫折引起的紧张和不安,这就称妥协。包括文饰、推委、投射、反向、假冒、逃避。

6、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印象管理的作用及运用。

印象管理又称前功尽弃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景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作用:(1)印象管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它能够使人主动去维护与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并影响别人的评价。

人们会自觉地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与监控,从而加强人际互动,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2)印象管理是我们适应社会、实现社会期望的一种方法。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就要按社会的期待做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角色形象,使自己能较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

运用:(1)按社会常规模式管理自己。比如个体留意修饰外表,以反映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2)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角色的规范。比如教师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为人师表的言行,服务人员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热情、恭谦的态度等。(3)适当的自我表现。

这更多地用在初次接触的人当中。在同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好的方面,使自己给他人留下一个自己期望形成的印象,以便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4)投其所好。

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附合、谄媚、施惠等手段。(5)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同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让他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特殊方面很优秀。

7、结合人格理论谈谈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在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人格的塑造与培育是个体心理完善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人格的塑造就是这些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人格理论,在社会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努力,提升人格魅力:

一是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格魅力中极为闪光的一面。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爱心,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何谈人格魅力。

二是树立明确的理想目标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理想与激情,是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是培养某一领域的突出能力,这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它可以不断扩大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个人赢得喜欢和尊敬。

四是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气质。这样会在与人的沟通中获得“意外的欣赏”,从而提升人格魅力。

五是拥有得体的仪表形象。这是关系不大的但也是最基本的。虽说人不可貌相,但是人对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从形象上得到。

8、紧急状态下,为什么会出现“众人围观却回避救助”行为?

这是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有四点原因:

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

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

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3)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4)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心理学作业

16.凯利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协变原理。试根据协变原理的三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玛丽会对小丑笑。凯利指出,当人们试 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 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的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在这个例子里即是否每个人都笑。一贯性 指行为...

心理学作业

3.简答概念的种类。答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成。种类有内涵与外涵。4.思维及其特征。答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 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三 论述 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智力三元理...

心理学作业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中职地理教学为例。一 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都不是很好,其一是学生基础决定的,有很多同学他们很愿意学习,但是从小学到初中丢弃的太多以至于无法弥补。其二初中的地理是不用参加中考的,所以很多老师忽视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以至于中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