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0-02-28 01:51:28 阅读 7847

13秋汉语言文学本**平学号:1313001265855

心理学平时作业(1)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发展过程

1.什么是心理现象?

答: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与物质现象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具有内隐性特点。

2.心理学研究有哪几个原则?

答: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计算机模拟法。

4.简述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

答:2024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情感等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的《生理心理学纲要》(2024年)是第一部实验心理学的专著。他的通过实验的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观察心理活动的变化,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一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冯特还是心理学独立后第一个流派——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此后,心理学流派此起彼伏,先后涌现出十几个学派,为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第二章心理的本质及生理基础。

1.为什么说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答:(一)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心理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证实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心理是同脑密切关联的。

2.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活动是一种反映活动,它离不开被反映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客观现实。

它是心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内容。(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

心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3.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答:(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虽然在形态、大小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二)神经元的机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即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将神经冲动传导给其他神经元。

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答: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其结构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是对传入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控制各种效应行为的神经组织,包括脊髓和脑。周围神经系统是连接中枢神经和全身的感受器、效应器的神经组织(各种神经、神经丛和神经节)的总称。它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5.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答:大脑皮层是人得心理、意识和复杂行为的最高调节控制中枢。在进化中,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专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

这些中枢成为执行某一机能的核心部位,叫做投射区,约占全部大脑皮层的1/5。其余的4/5为机能的联合区,主要在各中枢之间起联合作用。大脑皮层不同的中枢部位与相应的传人或传出神经构成了许多机能不同的系统,包括感觉机能系统、运动机能系统和联合机能系统。

1、感觉机能系统,是指产生各种感觉的生理结构的组合.包括各种感觉中枢和感觉的传入系统。感觉中枢,各感觉器官将接受的特定信息传人大脑皮层相应的投射区,并在此进行信息加工后产生相应的感觉,这些投射区就是感觉中枢。感觉中枢一般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及味觉中枢。

感觉的传入系统。从各感官发出的神经冲动,是通过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各相应的感觉中枢的。2、运动机能系统。

运动机能系统是使人完成各种效应行为的生理结构的组合,包括运动中枢部分、传导部分和返回传入部分。运动中枢,运动中枢位于**前回,这一区域也称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躯体运动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运动机能的传导系统,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与调节的功能是通过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的下行传导来完成的。

返回传人(反馈),运动中枢通过锥体系统直接对躯体活动加以控制和调节,但每次运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效应过程。在运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动觉感受器会不断地把信息回传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成为大脑皮层调节肌肉运动的依据,并对动作进行修正,这就是返回传人(与后面的反馈为同一概念)。3、联合机能系统。

在大脑皮层中,除了专门的感觉区和运动区外,还有更为广大的联合区,即大脑机能联合区。联合区是动物进化的产物。动物进化的阶梯越高,联合区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联合区有着高度的整合机能,是产生高级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语言、记忆、抽象思维、运筹计划、个性等高级心理现象与复杂动机行为都与联合区的机能有密切关系。4、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左、右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是,随着临床观察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发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却是不对称的。自从布洛卡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后,学者们一直认为左半球是占支配地位的优势半球,右半球完全从属于左半球。但实际上,它们各自加工不同的信息,控制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

左半球控制着人的言语、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数学计算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右半球则控制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6.简述脑电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答:脑电活动大致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叫自发电位,即在没有明显的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层产生的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它是由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所引起的。

另一种叫诱发电位,指大脑皮层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电位变化,包括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临床上把用脑电仪从脑的表面或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而所记录下来的生物电的曲线图称为脑电图。根据脑电波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波分为四种波形:

1、α波。这是健康人在清醒、安静、闭目、不思考问题时常出现的波形。2、β波,在睁眼、视物、听突然的音响或进行心算以及做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时会出现β波。

3、θ波。年幼儿童常出现θ波,**困倦时也会出现θ波,甚至在受到情绪刺激,有失望与挫折感时,也会出现θ波,在某些脑疾患者中也可能出现θ波,这表明大脑皮层中某些部位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θ波与脑的抑制状态有关。

4、δ波。**在睡眠、深度麻醉以及缺氧时会出现δ波,这表明大脑皮层出现较强的抑制过程。如果**在清醒状态时也出现δ波,就说明智力发育不良,或患有脑器质性病变。

7.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答: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最基本形式。兴奋过程,是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抑制过程,是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其强度同样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及对人的意义。不能把抑制过程理解为大脑皮层神经组织的一种消极的活动,因为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神经组织进行能量补充和恢复的过程.它对于大脑的健康及有效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两种神经过程无时不在进行着规律性的运动。

基本的神经过程运动包括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两种形式。1、扩散和集中。当某种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某一点发生后,它不会停滞不动局限在发生的那一点上,往往会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之出现同一性质的神经过程,这就是扩散;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就是集中。

2、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是基本神经过程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性质不同的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分成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

8.简述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

答: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出的规律性应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官五个基本部位组成。

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

它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3、无条件抑制与条件抑制。

无条件抑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兴奋过程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抑制的过程。它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延缓抑制、分化抑制等。

9.简述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

答:1、大脑皮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规律。精细的分析和综合技能是大脑皮层所特有的,它是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2、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化活动规律。通过对信息的精细的分析与综合,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反应系统,这种活动就是大脑皮层的系统化活动。这一规律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有何特点?

答:1、感觉是对适宜刺激的反映。感觉的产生需要有适宜刺激的作用。

所谓适宜刺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该刺激要与某种感受器感觉属性相同。二是刺激的强度要在感受器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刺激物太强或太弱都不能引起有效感觉,太强会使感受器产生超限抑制,太弱则不能触发感受器的活动。2、感觉的可测量性。每种感觉都具有一定的感受性,而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测量。

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通过多次测量而得出的数值,是指从刚刚引起感觉到刚刚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若干数值的算术平均值。

刺激量在阈限值范围以内的都能引起感觉,而超出阈限值的就不能引起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感觉阈限越高表明感受性越低。对感觉迟钝者来说,只有提高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每种感觉都包括两种情况: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2.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答:1、同一类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受到程度或性质不同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某一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时,常常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改变。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其他的感觉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弥补所丧失的感觉带来的缺陷。

3.感觉与知觉有什么区别?

答:首先,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不同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主要在于弄清作用于感官的是什么样的事物,并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再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其次,从反映的性质来看,感觉的性质主要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人的情绪、态度对知觉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知觉不是外界事物的镜像反映,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思维的参与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选取、理解和作出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觉的积极主动性。最后,从产生的机制来看,感觉是通过特殊传人通路,把感官接受的信息输入到大脑皮层的相应投射区,经信息加工而产生。而知觉主要是在大脑皮层联合区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4.知觉有哪几个基本特性?

答:1、知觉的整体性。面对呈现不完整的客观对象,知觉往往会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甚至某种关系加以组织和整合,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当知觉的某些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而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3、人们周围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人的知觉不可能做到对周围的所有客体都全面、细致地加以反映。

在一定时间内,人们的知觉只是少数客体或某一客体的主要部分给以清晰的反映,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其他部分则反映得比较模糊,这种特性就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面对知觉对象时,能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其作出推断和解释,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语词把它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作业

16.凯利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协变原理。试根据协变原理的三个维度来解释为什么玛丽会对小丑笑。凯利指出,当人们试 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 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的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在这个例子里即是否每个人都笑。一贯性 指行为...

心理学作业

3.简答概念的种类。答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成。种类有内涵与外涵。4.思维及其特征。答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 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三 论述 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智力三元理...

心理学作业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中职地理教学为例。一 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都不是很好,其一是学生基础决定的,有很多同学他们很愿意学习,但是从小学到初中丢弃的太多以至于无法弥补。其二初中的地理是不用参加中考的,所以很多老师忽视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以至于中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