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备课1课2课

发布 2024-03-26 23:55:09 阅读 1680

备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

郑翠玲。1、《葡萄叶的梦》

执教教师。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累”,会写8个字,能参照本课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葡萄叶的美丽,感受葡萄叶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的可贵精神。体会葡萄叶奋斗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

4、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1、葡萄叶的梦。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葡萄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梦是什么样的?

)3、《葡萄叶的梦》是一首很美的诗歌。同学们的疑问会在学习这首诗歌时自己解决,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吧。

2、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吗?!

三)再读课文,把诗歌读流利。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3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葡萄叶为了理想奋斗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执教中修正。

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1、学生翻书到第1页,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

文。3自由读课文。自由选择方法识字。

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的字划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

老师。4、同桌互相听。

读课文,将课文读。

准读通。将生字回到课文中,读一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薄薄的浅绿色的翡翠芳香获取。

营养果实累累赞美教师适**价,注意鼓励。

这首诗一共有几节?你最喜欢读哪一节,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四)指导学生写字。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葡萄叶在春天里,做了一个甜美的梦,那是一个果实累累的梦。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酿造,这个梦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变成了令人喜悦的现实。

2、你喜欢葡萄叶吗?你喜欢它的什么?(葡萄叶的形美,葡萄叶的梦美,葡萄叶的付出美。)

1)拿出准备好的葡萄叶片,让同学们观察,说一说葡萄叶片的颜色、形状。(2)诗歌中是怎样描写葡萄叶片的?找出诗句来读一读。

薄薄的叶片,像浅绿色的翡翠;软软的叶片,是小蝈蝈的棉被。”

指名读,集体评价,指导读出葡萄叶之美。你能够仿照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葡萄叶片的美吗?

鼓励学生发挥想像,描述葡萄叶。4、葡萄叶的梦是什么?它的梦实现了吗?

(1)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了解葡萄叶的梦是“果实累累”,它的梦实现了:“这时叶子悄悄地笑了,滴滴露珠是开心的泪。”

2)我们在赞美葡萄的甜美时,不会忘记葡萄叶为了它所付出的努力。它是怎样为了实现果实累累的梦而努力的呢?5、学习诗歌的。

二、三节。从阳光里寻找糖,向秋风中获取醉。让每一滴雨水,每一声鸟啼,每一道霞光,每一缕花香,都沿着叶脉,变成营养果实的肥。”

5、检查生字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

2、自由书空写一。

写。3、朗读感受葡萄叶的形美。

找出诗句来读一读。

培养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你从这两句中感受到了什么?(葡萄叶坚持不懈地努力。葡萄叶不放过任何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再读这一节,体会用词的准确。

3)多么可敬的叶啊!它“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节,表达我们对它的敬佩和祝福。

(4)有了这样的坚持与付出,葡萄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丰收的喜悦让它变得更美丽。指名读第三节,读出喜悦和赞美。6、讨论学习第四节。

猜一猜:为什么“这时叶子悄悄地笑了”?为什么说“滴滴露珠是开心的泪”?引导学生充分想像当梦想实现后,葡萄叶会对葡萄说些什么。

齐读第四节,读出葡萄叶的幸福。(六)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引导诵读诗歌:“薄薄的叶片,像……”

四)引申拓展。

1、你喜欢这篇课文中的葡萄叶吗?为什么?它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这首诗歌像其他诗歌一样,也很压韵,它的韵脚是什么?

好好读一读,体会这首诗的韵脚——翠、被、美、、醉、肥、泪。

研读这两节,想想葡萄叶的奋斗。

说说你读懂。

了什么。有什么不。

理解的地方。

2)葡萄。培养学生的。

叶是怎样努力。

独立思考能。

实现自己的梦力。

1)跟同桌一起。

想的?自由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回答问题。作业布置。

1、葡萄叶的梦从阳光里。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向秋风中果实累累让每一。

教学后记。备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

郑翠玲。黎明》

执教教师。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了解人物思想感情。4、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解题引入。1、板书课题:黎明。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黎明”是什么时候?课文里讲了黎明中发生的什么事情?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3、引入课文。黎明的时候,柱柱跟着妈妈也开始了一天的奔波……(二)初读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你了解了些什么?2、指名回答。

柱柱已经六岁了,跟爸爸妈妈来北京两年了,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柱柱跟妈妈在黎明中去早市卖菜。)3、课文中的柱柱和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下一课时再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课文写了哪两个人物?讲述。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学生读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记难点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培养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

执教中修正。

了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

柱柱和妈妈,在去早市卖菜的路上,妈妈教柱柱念了第一课,妈妈决定送儿子上学。)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1)在对比中感悟朗读。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腾地跳下车,跑到车后,双手用力推起车来。”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跳下车,帮妈妈推。”分男女生读这两句,体会画线词语的好处。

这些连续的动作,表现了柱柱很爱自己的妈妈,是个懂事的孩子。同时,这些动词,也能很形象很具体地表现柱柱天真活泼的样子。

2)体会人物感情读。

a、妈妈一字一顿地念:“上、学、去。”

b、“噢,上、学、去!”

指名读,集体评议,读出顿号的停顿,体会柱柱的情感。

妈妈是怎样念的,柱柱的态度怎样?(妈妈为了让儿子听清认准,所以一字一顿地念,教得认真,而柱柱很喜欢读书,很渴望上学,所以念的又认真又有感情。)

通过对比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4、现在谁能说一说,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心疼他*的孩子,热爱学习的孩子,渴望上学的孩子。)

5、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1)默读课文,把描写妈妈心情的句子画下来,想想妈妈心里想什么。(2)填一填:

妈妈赞叹一声,心里想:。妈妈心头一喜,心里想:。妈妈眼睛一亮,心里想:。

妈妈感到喜悦,也感到了责任,心里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柱柱在路上都做什么了。2、汇报交流。3、画一画相关的词。

语和句子,体会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

子。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境中进一步体会“责任”的意。

思。责任:是指分内该做的事。在课文。

中,妈妈要为柱柱的成长做什么呢?学生回答。

如:送儿子上学学习,教育孩子等等,这些都是他*的责任。

那么,我们现在上学,有哪些责。

任?(好好学习,做好自己负责的事情,等等。)

6、“柱柱把圆圆的小脸贴在他*的。

背上……”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情。

1、从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

柱柱和妈妈什么样的感情?分角色读课文](四)总结课文。

小柱柱在比较困难的环境里,仍然像我们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渴望上学、热爱读书,妈妈也因此而感到肩上的责任,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健康成长。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作业布置。2、黎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本课生字有感情的读课文。

柱柱爱妈妈帮妈妈推车赞叹看书喜悦请教责任。

板书设计。

三年级信息技术备课第2课

课题认识我的工作室课型新授教具。授课时间微机,教学网。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 广播演示。知识 1 掌握vb6.0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2 熟悉vb6.0的窗口界面 教学目标。3 了解vb6.0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能力 1 培养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能力 2 在主体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情感 态...

三年级综合实践1课第2课时

教案。时间 第1周总课时 第2课时。课题。我与学具。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学具的用途 构成 正确使用学具。2 初步掌握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调查 收集 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 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3 爱惜学具 为自己所拥有的学具而自豪。初步掌握一些查找资料。...

三年级语文备课 2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 坝 汉 等生字,会写 晨 绒 等生字。2.过程与方法。正确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与价值。了解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喜爱 赞美之情,感受各民族的大团结。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