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了解并运用介绍景物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同学们,本组课文的作者带我们一起欣赏了大自然的许多奇特景观,使我们备受感染,产生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一定会有许多奇特的体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口语交际——介绍一处自然奇观)
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接触大自然?发现过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一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学路上,公园里,庭院或小区中,会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情景等。)
1.读《语文园地一》第18页第1自然段,看看有哪些要求。
1)讲清奇特之处。
2)说明怎样形成。
3)边听边问,边补充边讨论。
2.根据要求,按什么顺序介绍最好?重点是什么?
1)介绍是什么。
2)介绍怎么样。重点。
3)怎样形成的。
4)自己的感受。
确定好内容,整理好思路,把重点内容自己小声说说。
组内轮流叙述,相互补充、指点,推荐最好的。
请一名自告奋勇的同学演示,师生共同评议。
要求:听的同学能提出问题或补充;说的同学能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形成互动的氛围。评出最佳交际奖和最佳参与奖(会听、会问、会补充的学生)。
同学们能将自己周围的自然景物的奇特秀美展示给大家,可见同学们对周围的景物还是留心观察的,而且能把自己观察感受到的,有序地、较为具体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说明你们的表达能力有了提高。同时,每组同学都能注意倾听,积极参与提问、补充和讨论,形成了和谐的氛围,能创造这样的氛围,说明你们的交流能力在增强。同学们,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你们的发现会更多,对自然的情感会更浓,口语交际的能力会更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能把一处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按顺序写具体,突出景物的特点。
3.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及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同学们刚刚进行了关于自然景观的口语交际,看得出你们不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内心还涌动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你们愿意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吗?
这次作文就是要求大家写一处自然景观。(板书:写一处自然景观)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18页的第2自然段,看这次习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1.写一处自然景观。(旅游景点、身边的景物)
2.突出一点奇特之处。
3.按一定顺序写。
4.内容具体生动。
1.请学生思考对这次习作有什么看法。
说话与写文章应该一致。我们已练习说出了一处景物,那么就可以按说的顺序和重点来写。)
谁能回忆一下顺序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2.应注意的地方。
1)选择的景物要熟悉,有特点,给你印象深刻,令你喜爱。
2)突出奇特,可以从几方面写。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从大、植物、动物等几方面去写;《火烧云》从地面景物、颜色、形状三方面写出它的奇特之处。)
3.具体指导重点部分。
1)想想你要写什么景物,重点从几方面去写。
2)学生思考,指名说说。
如写庭院的大树生命力强,可从树干、树枝、树叶三方面写;写雨,重点应写雨中的情景,可以写雨点的变化,地下积水的变化,雨中景物的变化等。)
4.写中指导。
学生自行写作文,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随机点拨。
5.写后指导。
请几名同学把习作读给大家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范文举例。我爱荷叶。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一枝枝光杆儿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如果没有荷叶,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哪,这些荷叶,黑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着荷花。
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清热祛火。荷叶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
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所以,我更爱荷叶。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2.明确边读边想的方法;朗读、积累对联;开展趣味语文的相关活动。
3.提高学生阅读、积累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1.读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2.读“我的发现”,看小林、小东他们发现了什么。
3.你在读本组课文时,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在头脑中浮现出了具体画面?(学生结合前文准备。)
4.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对联,理解大意。
2.在朗读时,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上联与下联的事物相对,如:雾—天;连—锁。)
3.朗读体会,背诵积累。
4.引导学生发现第。
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5.试给对联填字。
风吹杨柳千门绿,润万树。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栽花种草美人间。
1.第一项活动。
1)读活动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老师讲明对联蕴含的意思。
这副对联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所作,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了,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从这副对联的意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该怎样读这副对联?
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儿读书。读出:hǎohào;hàohǎo)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
第二项活动。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读活动内容,读杯盖上的汉字,按顺时针方向以每个字为开头,试读。
2)指名让学生读,体会意思。
3)学生自读,读出感受。
这是一个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为一句颇有意趣的话,都能体会出爱茶人的强烈情感。这是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语的奇妙。)
4)再欣赏。
清心明目;②不可一日无此君。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四
2 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3 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4.分类 用兵先用计,用兵贵在奇,用兵要得势,用兵贵在速。5 总结 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6.积累,作业本。五 作业。1.搜集三十六计成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2 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3 能具体生动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过程与方法。1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
课题语文园地六。1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 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2 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教学目标。种方法学习词语。3 熟读 背诵有关 乐施好善 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4 了解 杏林春满 的成语故事和用法。5 看图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