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 七单元教学反思

发布 2024-03-06 05:30:12 阅读 1172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要求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同时激发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长城》这一课,我潜下心来研究。先到处找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长城的地位和意义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这对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

正因为这样,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读文本。在教案的设计上,我开始有感觉,参考了一些优秀的教案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教案。因为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味道,我特别预设好了那些过渡和启发学生的教学语言。

另外,注意补充资料、想象画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在上课时,第一段不需要讲得那么细,我指出说明方法,补充资料,让学生朗读,体会长城的长。第二段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射口和瞭望口,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在他们讲的时候,针对语言去指导。第三段,出示资料要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对劳动的赞美。

颐和园》相对比较容易教,学生也比较容易学。因为,作者的写作顺序很清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品味语言、感悟写作方法上。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游览路线的转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文字资料和**在这一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一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

秦兵马俑》是略读课文,去年的教学不是很成功。今年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想象百万雄兵的磅礴气势,想象兵马俑的不同姿态。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和品味语言。

这一课的四字词语较多,而且比较难,所以我也在这一块花了不少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学生去看过兵马俑,还买了一个小小的武士俑纪念品回来。他在上课的时候带了回来。

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起到了作用。上完课后,学生们都围着那个小小的武士俑在研究。这一课的资料补充得也算恰当,让学生更加了解秦兵马俑。

不足的地方在于朗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学生读得也不够好。这与我自己的教学处理有关,我的重点没放在这里。

这单元的写作有两个要求,一是写游览活动,我让学生仿照《颐和园》来写。有些学生写得很不错,会学以致用。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把游览路线写清楚,也不会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写具体。

所以,后期的修改还是比较痛苦的。第二个要求是写导游词,由于我在写之前把导游词的结构讲得比较清楚,也举了例子。并且,我前一天就让学生把资料找好,讲过要求之后,给了一节多的课让他们写,一边写我一边指导。

这样的指导比较到位、及时,所以,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包括两首送别诗和四篇文章。字里行间,溢满的都是浓浓的情。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文字里感受到这情呢?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20古诗两首》是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时我都努力去营造一个送别的氛围,利用了**《送别》,介绍写作背景等,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首是教学重点,注意渗透方法,第二首放手让学生用第一首学到的方法来自学。

虽然,我一直注重意境的营造,努力造就一个情深义重、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是,上完之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虽然学生的朗读也挺入情入境的,但是,总觉得整个课堂是断断续续的,不能一气呵成。在教学第一首诗的时候花了太多时间,我讲了太多。

而且,在指导朗读时,我的指导语还是太零散,不能将学生的感情很好地激发出来。

21搭石》,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篇课文去年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年,我拿出去年的教案,再重看了王湘玲老师的课堂录像,对教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品词品句,从字里行间感受乡亲们的无私奉献和美好的情感。并且把朗读贯穿始终,第三段的朗读是最好的,我把那些美丽的句子换成诗的格式,配上**,先美美地给学生范读一遍,再请朗读好的学生来读,下面的学生听了都跃跃欲试,都想在大家面前美美地读一读。能这样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我很高兴,看来,恰当的范读还是很有作用的,不能忽略。

如果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能做到更紧凑、合理一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课上完后,学生小练笔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有些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乱写一通;但有的学生却让我惊喜,他们学会了文中的表达方式,把景物的美和人们心灵的美结合起来,写出了人间真情。真的应该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去年上过的公开课,资料很齐全,教案也很好,但是要想超越自己,把课上得更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第一课时是比较顺利的,学生都很专注。

第二课时是重点,我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抽骨髓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和资料的补充,学生想象了到时病房里的情况,感受到了到时情况的危急,也就更能体会到人物的伟大。最后,李博士送骨髓和进行手术的时间表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李博士医德的高尚以及骨髓移植的紧急性。

最后一段的教学是感情深华和理解题目的重要环节,可惜,我在前面花了过多的时间,这一段的教学是匆匆收场的。虽然比较遗憾,但是在下一节课我引导学生复习旧课之后,**响起,我用语言渲染,学生还是体会得不错的,朗读也很好。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资料的适当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教学重点,处理好轻重,分配好教学时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三处写到爬山虎,一处是文中的“我”初次来到叶圣陶先生家看到的;一处是“我”在和叶老先生愉快交谈后,看到的;一处是文中的最后一段前两处是实写,后一处是虚写。这三处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

前两处描写爬山虎的文字,内涵深刻,有丰富的意象与意境,不是这样“比”就能“比”出来的,应该引导学生去“读”,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读出语言与意境的美丽,读出文字的弦外之音,如:“我”初次去叶先生家的心情,“我”对叶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这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反映旧中国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课件,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精彩生成,情感体验。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课前预设,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情感,并多次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中华之不振的悲哀,体会到了少年***为什么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我又非常关注课堂精彩的生成,如抛出“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 这一问题后, 我在课堂教学时能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多元感悟,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从心底里发出了愿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愿望!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

与少年***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4、剖析语言,洞察内心。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因此,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次地剖析词句。在一遍遍的质问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本组教材围绕着 我国的世界遗产 选取了三篇文章。在 长城 中,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长城的样貌,介绍了长城的结构,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颐和园 的作者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带我们领略了这个古代皇家园林的秀丽风貌。在 秦兵马俑 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兵马俑的形态...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练习》教学反思

练习4 教学反思。课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约 公约是集体共同制定的 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为了让集体更文明,班级更美好,我们可以针对班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班级公约,通过班级公约的形式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督促我们改正不良的行为。然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确定哪些是我们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入班级公约,督促...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 教学反思。一 暑假研修时,设计了 颐和园 的教学环节,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 设计内容太多,一节课不能很好地完成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读书读得少,思考问题时间长且效果不是很好。二 教学 颐和园 时,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所以我在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