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发布 2024-03-03 02:25:06 阅读 8215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者:周跃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8年第02期。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教师。

那么,这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尝试以及一些反思。

一、关注人物形象。

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童话文体的叙事性作品,其价值是通过小女孩的形象和命运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感知小女孩这一形象,进而读懂这一形象所喻示的含义是教学的基础。

课例一】师:你们的概括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物,(板书:人物)那就是——

生:小女孩。

师:这样一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有直接形容这个小女孩的词汇,圈一圈,你觉得这个时候,哪个词最能体现你对她的感受?

师:乖巧、美丽、可怜三个词,哪个词最能表达此刻你对小女孩的感受?

生:可怜。师:

你们异口同声地说“可怜”,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这不是第一次,不是第二次,而是第三次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要一遍一遍地读,每一遍的感受可能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得研究为什么是“可怜”,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可怜”的。请自由读课文第1~ 4自然段,把表现“可怜”的句子画出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文学作品有三重意义,第。

一、二重是作者和作品的意义,还有一重就是读者的意义。对于读者而言,前两重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彼此可能有重合,可能有交集,也可能背离。

然而,后者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对于小女孩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有他的诉求,而文本是否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诉求还有待商榷,至于学生心目中的小女孩则各有形象。于是,教学中可以直接提取文本信息以构建模糊的小女孩形象,这是读懂文本;进而再度深入文本,逐步完善这一形象——而所谓的深入,每个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阅读路径,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语句中构建“可怜”的原委,这是读懂自己。

毕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页。教学背景和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第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时,我以 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她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明明那么悲惨,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为问题,引出本节课内容。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没有对这部分的指导均衡用力,而是以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火炉为例指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第。二 三次擦燃火柴部...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 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产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4自然段。教学预设 一 揭题导入。1 出示诗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师生配乐合作读。2 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 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安徒生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