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较复杂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
二、教学内容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具、学具。
课件、两张**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示标示导。
1.创情板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2:谁的投篮水平高?
2.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
3.自学指导。
师:要达到以上学习目标,老师请来了自学指导来帮忙,下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1页第一个红点的内容,重点看方框中的内容。思考:
1)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2)**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3)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的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汇报交流。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把手放下。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下。
2.全班汇报。
预设: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生1: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生2: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师: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生2: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
生3: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教师小结: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板书:平均数)
2)**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生1:(边演示边说明) 我们借助统。
计图,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2分补到第1
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引导生质疑:
你们为什么要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
2分补到第1场?
师引导生释疑:
生1:因为第4场得分最多,第1场得分最少。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课件再进行演示,教师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我们求出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是11分。
生2:我们是这样计算的:9+11+13=33(分),再用33÷3=11(分)(教师板书)
师质疑: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师引导生释疑:我们先求7号一共得了多少分,再除以3求平均每场得多少分。
教师点拨:这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方法,与我们“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
3)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师:这里的“11分”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生1:它是7号队员第三场的得分。
生2:它不是7号队员任何一场的得分。7号队员有的场次得分比11分多,有的场次比11分少,平均以后每场正好是11分。
生3:它表示“移多补少”后每场正好是11分。
教师点拨:这个“11”不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7号队员3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4)大显身手。
师:请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展示方法:生1:
生2: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10(分)教师点拨:这里的“10分”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生:它不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的是8号队员4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5)对比小结。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生: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11(分)生: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10(分)
答:7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高。
四)学情诊断。
1.检测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
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自主练习第1题)
方法提示】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2)哪个小组成绩好些?(自主练习第2题)
方法提示】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算法。
3)李楠同学在人民商场调查了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
哪种洗衣粉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一下4月份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并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提示】
解答第(1)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进行估计,然后独立计算。
解答第(2)题时,先让学生进行**,再交流**的理由。
2.公布答案。
学生“检测练习”结束,教师立即要求学生交换试卷,立即用一体机公布答案。
3.学生互改。
同桌学生对照公布的标准答案,相互逐题判定,打出对错号,比谁全对,获得满分。
4.表扬评价。
教师问“全对的举手”,教师认真统计并公布满分人数,掌声或以一两句不点名地表扬全体满分的同学。
5.互助纠错。
开展组内“兵教兵”活动,“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讲解订正,寻找错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找出典型错题,或让错题的同学把错题交上来,准备纠错。
五)归纳小结。
1.展错。用“实物站台”展示学生集**现的错误或者发现板演中错误的同学上台更正。
2.讨论。引导学生逐题分析谁对谁错,并让学生说说对错的原因。
3.评价。对学生对做题从对错和书写两方面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总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整理。
以上,我们先后运用“移多补少” 、先总后分”的方法求出了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先后得出的“11分”、“10分”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的平均分,它们不是哪一场的得分。“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代表个体,它会因每个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在数据个数多,又比较复杂的情况,求平均数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我们本节课**出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总后分”。
六)训练达标。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新课堂》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使用说明】1.设计说明:
亮点之处有:
1)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个问题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出平均每场的得分,而是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交流中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体会到求平均数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在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求平均数的好方法。
2)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体会统计的价值,学习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2.使用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进行探索,展现个性化学习特点,共同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一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 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数。3 能正确 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学习计知。环节。...
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意义和算法。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活动一 练习回顾,习旧孕新。某地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2.你还能回忆 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 平均水平 一般地...
平均数第一课时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总编号 46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时间 学习目标 1 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2 通过实例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学习过程 一 知识切入。已知,初二 15 班有58人,初二 16 班有60人,上学期期末考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