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发布 2023-11-15 15:15:03 阅读 4270

(二)**新知。

1、认识平均数。

师:四(一)班。

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投篮结果如下: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读出哪组的成绩好?你是怎样知道的?

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比总数情况,这样不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方法。师生总结得出: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最公平。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预设)生1生2:

第一组:(8+7+6+7)÷4第二组:(9+8+5+3+5)÷5

7(个6(个)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知道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得来的吗?

师生总结得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求平均数。

师: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如下表),你能计算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吗?(课件出示)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预设)

3(个)师:“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设计意图: 在操作中、在讨论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避免了空洞的说和教。

三)巩固新知。

1、教材86页“练一练”第题。

2、教材86页“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会利用平均数知识进行事件的**。

2、在“问题讨论”中借助实际问题,来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虚拟数。

四)达标反馈。

1、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2、小明和小刚练习50米蛙泳,每次的成绩如下。

1)他们两人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并填在**里。

2)假如要选他们两个当中的一个去参加比赛,你认为应该选谁?为什么?

3、四年级同学捡拾垃圾,平均每个小组捡拾垃圾多少千克啊 ?

4、哪一组的投篮成绩好一些呢?

答案:1、(18+20+22)÷4=15(棵)

小明的平均成绩:(110+102+112+100)÷4=106(秒);

小刚的平均成绩:(104+110+107)÷3=107(秒)。

2)选择小明参赛,因为练习50米蛙泳平均每次用的时间少,速度快。

3、(10+17+9+20)÷4=14(千克)

4、第一小组:(3+9+5+7)÷4=6(个) 第二小组:(5+6+7)÷3=6(个)

第二小组成绩较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你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采取师生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还反思了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困难,起到了归纳总结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聪聪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是145厘米,亮亮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是144厘米,聪聪一定比亮亮高吗?

2、你能计算下面5名同学的平均体重吗?

3、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做多多少道题?

4、你能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蛋多少只吗?

5、红红刚发的期末成绩单,被同桌亮亮弄污了,你能帮红红算出她的数学成绩吗?

答案:1、不一定。平均数所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代表任何一个个体。

2、(23+32+28+30+27)÷5=28(千克)

3、(10+12+14)÷3=12(道)

4、(20+23+26+28+30+29)÷6=26(个)

×3-92-95=95(分)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课标(2024年版)》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本课教学中,一上课就引导学生移动铅笔游戏活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然后通过设计的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既有对平均数的理解,又有对平均数的应用;既有对平均数深化的认识,又有拓展练习。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平均数的求法教学片断。

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二、汇报交流求平均数的几种方法。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写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2+3+7)÷3=4(根)

分析各部分名称:2+3+7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3、小结:**演示三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 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

教学资源。平均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位置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

1、直接求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2、基数求法: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总份数=平均数。这里是选设各数中最小者为基数,它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资料链接。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基础教育。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1、“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2、“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第一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 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数。3 能正确 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学习计知。环节。...

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意义和算法。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活动一 练习回顾,习旧孕新。某地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2.你还能回忆 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 平均水平 一般地...

平均数第一课时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总编号 46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时间 学习目标 1 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2 通过实例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学习过程 一 知识切入。已知,初二 15 班有58人,初二 16 班有60人,上学期期末考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