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9 17:50:11 阅读 8084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材分析。

蔡村初中毛春果。

一、教材分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是第一节,初步认识平行线和相交线;第二阶段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本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上承第一节的内容,并为下一课乃至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小学的知识积累,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复习引入。

1、师生一起回忆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直线(如图)

要求学生根据概念说明这两组直线是否平行?

3、出示教材p44的引例及引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3这一特殊情况,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然转入通过角的关系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探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p44“做一做”的“转动木条”实验自主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

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设计意图: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归纳、直观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老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利用钉在一起的纸条作为学具,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观察、思考,学生会感悟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与∠1, ∠2的大小关系密切相关。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1、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除了木条a的位置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2、随着木条a的转动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孤立的?

3、在∠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 ∠2和∠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 ∠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是怎样发现的?请和同伴交流。

5、∠2和∠1的大小关系的变化与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之间有无联系?你有什么发现请和同伴交流。

(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当∠1=∠2时,木条a ,b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学生的探索可能有较大的盲目性,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可以给学生的探索提供适当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问题1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利用问题2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为探索指明方向。

利用问题3让学生发现∠2从小于到等于再到大于∠1的渐变过程。

利用问题4让学生发现木条a与木条b从相交到平行再到相交的渐变过程。

利用问题5让学生进一步将两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将思维引向深入)。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结合以上讨论,自然引出同位角的描述性说明:

如图,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 ∠3与∠4也是同位角。

问题:1、在上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请同学们找出来。

2、想一想这些同位角在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教材通过直线平行条件的探索自然引入“三线八角”,借助图形直观的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3、结合学生的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

(学生在归纳结论时表述的可能不太规范,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不要代替学生学习的过程。)

第四环节、议议练练,反馈应用。

1、出示p45“想一想”和“做一做”

(设计意图:想一想利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此处又提出来,意在让学生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解释画法的合理性。这是操作与说理的最初结合。

想一想鼓励学生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发现平行线的两条性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语言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性质的符号表示,但不要求说明理由。)

2、出示p46“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的设计,意在对所学“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初步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理,并进行交流,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要用严格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五环节、互动交流,总结新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你有什么体会,请和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展示,师生互动交流的总结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回顾所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反馈新知。

1、 p46习题2.3 第1题、第2题。

2、课后拓展。

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1: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2:如图,∠1=55°,∠2=12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习题2.3的第2题,学生的方法可能不惟一,教师要作好多元的评价,只要合理都应鼓励。

课后拓展设计变式,进一步巩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准备.)

五、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外衣。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第一环节以问题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第。

二、三环节以问题带领学生**,寻找规律,第四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巩固知识,第五环节也是以引领学生反思、总结,整节课构建了“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合理把握问题教学,是保证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要克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不舍得给学生**时间的倾向,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 学习目标 1 知道同位角的基本含义,并能从给出的图形中识别出同位角。2 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学习过程 一 情境创设 操作 观察 探索。如图 3根木条 或硬纸条 相交成 1 2,固定木条b c 转动木条a,问 1 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木条a b的位置关系发...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2第一课时

7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序列第1课时。林永潇主备人审阅人。教学知识与技能 会找出同位角,会运用同位角相等,求证两直线平行目标过程与方法 体会在找出同位角相等,求证两直线平行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加强几何直观能力。重点会找同位角,并...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导学案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1.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2.会用三角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二 自主学习。1.如图所示,三根木条相交成 1,2,固定木条b c,转动木条a.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观察 2的变化以及它与 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