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8 23:45:07 阅读 5949

课题:马说第1课时总第几课时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

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

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

原因。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托物寓意的写法。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新授课2课时ppt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教学重、难点授课类型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

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3、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

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难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正音;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解释:

1.2.3.4.5.6.7.斤。8.9.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

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一食(shí):

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祇:

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

10.是:这,指示代词。11.能:才能。

12.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4.安:怎么,**,疑问代词。

15.策之不以其道:策:

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

用(对待)它的办法。16.尽其材:

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7.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8.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19.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20.其:

难道,表示推测。

21.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2.其:其实。

3、朗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设疑**。

1、**车试翻译全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五、拓展延伸。

补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

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

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六、布置作业。

抄写文章一遍,并翻译;七、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八、教学反思。

《马说》第一课时

课题教学目标。马说 主备林敏学校清华园学校。1 理解 马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 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教学重难点文的内容。课时划分教具准备。共两课时ppt 第一课时。师生活动。一 揭题示标。1 导入语。...

《马说》第一课时

创新学校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设计者 杨乐群班级 使用者编号 课题 马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这篇短小精悍 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积累文言词汇。2 了解 说 的文体特点。3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有效...

马说第一课时

课题 马说 第一课时。二 文言现象。1 一词多义。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之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