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说课

发布 2024-02-27 13:40:03 阅读 8664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莫旗宝山中学——王学军。

一、说教材。

1.本课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对课本p24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没有直接使用,在板图中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个丙点(看不到海)海拔的计算,在这里要计算它的海拔就必须使用到相对高度,这样学生就会理解相对高度在计算地球上任意一点海拔时的实际意义,进一步理解无论距离海洋远近它的海拔都是可以量算的。

对课本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山体部位。识别方法没有直接使用,而是选择了我课堂上总结的方法:站在等高线突出部位,向两侧看,高为山谷,低为山脊。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但由于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空间想象能力及对知识理解能力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采取情景学法:

创设教学情景:以“小明探险——遇险——寻求帮助——同学们想要帮助但看不懂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习——学习过关——成功解救小明”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由“教你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教学方式。

五、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详见教学预案)

七、说板书设计(详见教学预案)

八、说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就是对于情景的创设,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自主的学习动力,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知识基本理解,并能简单运用(帮助小明)。让学生知道我们是要用这些知识而学的,学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能够用到,这样我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好地理为生活。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 虽然创设了好的情景,但课堂调动不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动起来,与我的教学预期差得很远。

2、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没有,由于我的疏忽和心急,在出示问题时没有提示学生合作交流,使得课堂显得不够活跃。

3、对于山体不同部位的识别,不够充分,如果能够抓住一幅图,深入挖掘,效果会更好。

初中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 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理解等高线 等高距和等高线地形图,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3.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画硬币山等高线图和 ...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 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等深线 2 能说出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3 会运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4 能解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海拔。重点难点 理解等高线定义及特点。能够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知识链接 出示山地景观图,让学...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第一课时

育英学校中学部导学案执笔教师 贺欣欣 学科 地理学生 教师 第周第节总课时 1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 1.理解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等深线。2.会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3.学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陡坡和缓坡 能判读山顶 山脊 山谷 陡崖。学习重难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