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了解地方时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仪和多**的模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昼夜更替现象,会进行晨昏线的判定。
2)通过板图和**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地转偏向力在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3)指导学生进行演示,辅助地方时特点的讲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了解地方时的及格重要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演示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
2.自转偏向力的应用。
3.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
二、昼夜更替。
1.昼夜半球。
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半球。
2.昼夜现象。
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了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1.不发光。2.不透明。
3.昼夜交替现象。
形成原因:自转。
问: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存在昼夜交替现象吗?存在。周期为一年。)
4.晨昏线。
晨昏线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因此也称为晨昏圈。)
晨昏线可分为:晨线和昏线。
讲解晨昏线的定义,让学生看图进行判读。
三、地转偏向力。
书p17让学生看图,思考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有什么规律?(提示:从左右方向来看)
介绍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分析具体的例子对知识点加以巩固:长江南北两岸哪边的泥沙沉积多,版图进行分析。
四、地方时。
1.让学生演示位于地球上不同经线上的点,太阳东升西落,位于东边的同学最早看到太阳,得到地方时的特点:
1) 东早西晚。
2)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3) 经度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学习地方时的计算。
用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计算之后总结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
1) 先求经度差:同减异加。
2) 再求时间:时间差东加异减。
3) 结果大于24,前进一天;结果为负数,后退一天。
板书设计。一、昼夜更替现象。
1. 昼半球和夜半球。
2. 昼夜现象。
成因:1.不透明2.不发光。
3.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第一课时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时区的划分。2 理解区时和日界线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教学重点 难点 1 地方时 区时的特点。2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自主学习 三 产生时差。1 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位置偏的地点时刻较早。含义 因不同而...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及其地理意义。1农历七月初七晚上9时,某学生看到了天空的织女星,则七月初八该同学再次在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看到织女星的时间是 a.21时 b.20时56分4秒。c.21时3分56秒 d.20时3分56秒。解析 相同位置相同方向两次看到同一遥远恒星的时间间隔为1恒星日,即23时56分...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
比例的意义 教学设计 定稿 备课人 朱理强。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 概括归纳 讨论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