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3-11-12 18:20:05 阅读 3467

设计思想】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 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 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 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况明白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能够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采用学生相互提问的方式)

1、怎样将两个共点力进行合成?

2、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以两个分力为邻边所做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与两个邻边是什么关系?

同时从这个问题中很自然地强化“等效”思想以及提出“分力”的概念,新课教学:

1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确定)让学生对它进行分解(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作图分解)

2、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将一个力进行分解?(学生阅读学案合作**部分理解明确力的分解原则和步骤)

对于问题**: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教学中设计三个模型,层层递进。

模型一: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让学生利用现有工具演示这个物理情景确定力的作用效果即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师演示怎样分解力的过程)补充相应的学科知识。

模型。二、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学生自主完成后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的分解学生自主完成可模拟该物理情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作业:学案上的课堂检测。

课后思考(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

(2)为何单手可以拉双车?

前两个模型普遍且典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直接地观察,独立尝试分解过程,教师对分解过程规范示范,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三角支架模型,学生接触不多,经验缺乏,受力学结构的干扰,学生进行拉力的分解时,难在“确定效果”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进行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激发新的思考。

然后创造条件,利用身边的三角支架亲身体验效果。通过体验,确定效果,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交流,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再将支架变形,鼓励学生猜测效果,究竟对不对,教师用自制教具“三角支架结点拉力效果显示仪”来验证。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既消化理解新知识,有主动将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为此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图分类号 g63.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 3089 2013 25 0 02 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 能从等效的观点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 通过实验体验分力的方向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的 3 能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

力第一课时教案

力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攀岩的 展示 提出问题。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 撑 蹬等动作,用 力 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

《力的平衡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合力 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 方法 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 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教学过程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