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上什么?怎么上?”一直是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不好安排——初读课文、学生字太简单;初读课文、学生字,再讲读课文量太大。那么第一课时究竟怎么安排比较合理呢?
我以为下列环节不可少:
1、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课始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2、有层次朗读,感知文本。于永正老师上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于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专门让学生自己朗读,第二节再开讲。“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通顺的朗读。
3、识字学词析句,落实字词目标。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好词、写好字,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4、生字教学环节不可少。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生字的书写指导环节更不可少。
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有这么一篇文章:
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猜一字谜:眼高手低,学生们一时懵了,老师很快的将手放在眉毛上学孙悟空的样子往远处看,学生恍然大悟说:看。
老师又说很看的同义字很多,同学们能说上几个吗?大家首先想到:视。
老师又说那你能说上几个带视字的词语吗?老师让学生通过表情很动作告诉大家:仰视、俯视、窥视等。
师又说:“看”这个字从部首“目”哪位同学能说几个带“目”字的成语吗?
大家说:鼠目寸光、目中无人、目不识丁等,接下来老师又说:“你们也学习了很多首带看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上几句?
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把这些词语和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
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在这位老师这里就不仅仅是为了把这些生字读熟而已了,这位老师将生字拓宽、拓广了,她非常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我想学生如果能遇到这样扎扎实实教她们的老师,他们的语文肯定会学得很扎实的。
5、理清文章脉络不可少。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
6、切入重点,设置悬念环节不可少。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
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文本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有所得。
语文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本次参加高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我们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课。据执教老师分析教学设计说第一节课 13.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了 为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节课 12.秋天的怀念 为第二课时教学。令我们疑惑的是 第一节课到底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节课都超时了,第二节课差不多超时...
小学语文说课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怎么上
第一课时。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不绕弯子 1 谈话,激趣2 读题。二 初读感知,检查字词。1 带着问题读课文 出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以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走过场,读的时间要充分 2 检查朗读情况。1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 2...
第一课时上
第一课时上 下 前 后。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 上 下 和 前 后 的基本含义,会用 上 下 和 前 后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二 教学重点 了解 上 下 和 前 后 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