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12伊索寓言》课课件

发布 2023-03-17 08:37:28 阅读 2070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感悟故事寓意,能从寓言中获得教益。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两个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

1.围绕谎言展开思辨,认识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谎言出于不同的目的,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谎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两个喜欢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教学准备:多**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每则寓言的大概内容。

2.课文共有三个小故事,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蝉和狐狸》。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狐狸牧童狐狸(板书)

3.三个故事的题目很有意思,一个“和”字,把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和跟他有关系的事物连在了一起。看,这些人物在说话呢!(映示狐狸、牧童、狐狸的话。)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4.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他们三个说话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说的是谎话、假话)

5.他们为什么要说谎话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揭开谎言背后的秘密。

二、自学课文。

1.映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架下的狐狸、牧童和大树下的狐狸在说谎?画出具体的词句,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找出它们说谎的原因。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三、学文明理。

狐狸和葡萄》

课文中**可以看出葡萄架下的狐狸在说谎?(根据学生回答随时提示: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谈)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a、你关注到了哪些词?(想尽各种办法)b、狐狸可能会怎样够葡萄呢?

这两个词实际上告诉我们言外之意是:用了各种方法去够葡萄,非常想吃葡萄。狐狸想的办法越多,越说明狐狸在说谎。

可结果是——白费劲。你能体会到狐狸当时的内心吗?(酸溜溜,无奈,遗憾)

a、狐狸感到——无望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所以,只好转身离开了。多么无奈,所以,他讲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气?(酸溜溜的)指读狐狸说的话。

b、我们看,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个很有意思,走就走了,为什么还回头呢?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还有点不甘心,还想吃)

嗯,酸溜溜的,还不甘心,心里明明想吃,嘴上还说不好吃,再来读读。③这些葡萄真的是酸的?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成熟的葡萄,晶莹透亮,好像一串串紫水晶,多诱人,狐狸都馋得直流口水。可是,吃不到的时候,他却认为是酸的。这种心理,我们被称为酸葡萄心理,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

体会狐狸的代表性。

所以,你看,狐狸很有意思,心口不一,其实就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映示齐读最后一句: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认为,狐狸代表哪类人?(虚荣心强死爱面子无能为力自欺欺人)⑤小结,体会写法。你看,故事通过对狐狸动作,语言的描写,把狐狸的内心变化写得生动有趣,这种写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动作、语言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伊索寓言》就是这样,故事虽然短小,但是确实非常有趣。我们再看《牧童和狼》。

牧童和狼》牧童为什么要说谎呢?(无聊,寻开心)

村民们闻声赶来,**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

课文中,出现两次牧童大叫,这两次大叫牧童的心理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大叫,说着玩,骗骗大家。(只是大叫,把大家吸引过来,不慌张)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第二次大叫,真的求救,惊慌害怕。

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读读第二次大叫的话,体会牧童惊慌、害怕的心理。

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被骗了好几次,不再相信他)④牧童只是骗了大家几次而已,为什么大家如此不信任他?(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代表哪类人呢?

(一贯说谎)

蝉和狐狸》葡萄架下的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是就是吃不到葡萄,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就说葡萄是酸的。我们再来看看大树下的狐狸它为什么说谎?

(设圈套)他的圈套是什么?

所以,他赞美蝉的时候,一定是极力表演得诚恳,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第二小节狐狸的话。(相机点评,嘴巴跟抹了蜜似的,真让人动心……)你能通过朗读读出狐狸当时的表现吗?

同样的话,狐狸还对谁说过?蝉为什么没有上当呢?(抓住两个要点体会:一是试探,二是语言)

蝉很聪明,善于思考,并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怀有戒心。a、蝉察觉其中有诈,摘下一片树叶试探。b、观察,思考,怀有戒心。③齐读最后一句话。

蝉代表哪一类人呢?(聪明,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吸取经验教训)⑤你能从狐狸的表现中写一下这则寓言的寓意吗?

四、小结辨析。

1.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说了谎话。

葡萄架下的狐狸说谎,是因为嘴馋而吃不到葡萄,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欺欺人;牧童说谎,是因为无聊而寻开心;而大树下的狐狸说谎,则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想设圈套,骗别人,是可怕的阴谋,美丽的陷阱。

言为心声,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讲话时的语气自然也不同,同学们在读书、讲故事的时候,要用心体会。

2.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谎言,每种谎言的背后也都有一定的目的。比如,你做错事了,给父母老师说谎,是为了(逃避批评),爷爷奶奶常常会哄小孙子,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带走了,这种谎言是为了——哄小孩听话。

犯人说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医生对病人说谎——安慰关心。所以,我们同学也要善于思考,面对谎言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敏锐的辨析能力。

四、练习巩固。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试着讲一讲,要想故事吸引人,要做到有声有色,课文中好的词句可以保留,其他的也可以增加或减少。

2.学生练习,指名讲。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伊索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的最后,往往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我们还知道了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上的一些人物。狐狸代表无能为力,自欺欺人的人,牧童代表一贯说谎的人,蝉代表聪明,善于思考,吸取教训的人,狐狸二则代表狡猾的,喜欢用花言巧语骗人的人。

六、作业练习。

1.选一两个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假如乌鸦遇到了蝉,请展开想象,以《乌鸦和蝉》为题,写一则小故事。3.选读《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狐狸找借口自欺欺人牧童寻开心自食其果狐狸设圈套自作聪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12伊索寓言》课课件

狐狸和葡萄 一 教学目标 1.能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则寓言。2.理解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二 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则寓言。2.理解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三 教具 课件。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出示葡萄的 学生看后说感受。2师 有一只狐狸和同学们一样也想吃这些葡萄。这节课让我...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12伊索寓言》课课件

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三则寓言故事,感悟故事寓意,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知道谎言总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谎言。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 狼和小羊 狐狸和乌鸦 谁的本领大 课外也读过许多寓言故事,如 龟兔赛跑 ...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力目标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二 精读课文。一 狐狸和葡萄 1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2 一只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