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导学案

发布 2023-02-14 13:29:28 阅读 7811

导学案设计。

课题。反比例。

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反比例”。鉴于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且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特做如下设计:

1.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密的学科,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模型,它们的概念虽不相同,但在知识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对比中学习反比例更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受益,应是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思维能力。教学中,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逐渐活跃,思维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数据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为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示,充分体会反比例的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玻璃杯直尺水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一、复习铺垫。(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

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成正比例。符合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

2)不成正比例。虽然花的钱数与剩下的钱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是和一定,而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成正比例。

1.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水的高度是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3)求出表中杯子的底面积与相对应的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比较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引导学生尝试表述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

5.师生共同总结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1.认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提出的问题,交流并汇报。

1)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

2)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3)求出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发现: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比较后明确:例1中两种量的比值是一定的,例2中两种量的乘积是一定的。

3.尝试表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尝试表示:xy=k(一定)。

5.尝试总结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即xy=k(一定)。

2.判断。1)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平方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4)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5)一堆煤的总量不变,用去的煤与剩下的煤成反比例。(

3.选择。1)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则甲数与乙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圆的直径和圆的面积(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48页“做一做”。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1.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2.独立完成并汇报,集体订正。

4.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师批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 总结和概括的能力。2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课题。反比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反比例 鉴于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且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特做如下设计 1 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 前后知识联系很紧密的学科,联系旧知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反比例

精品资料欢迎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反比例。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教具准备 小黑板 投影片。教学过程。一 复习。口答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