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发布 2023-01-16 07:17:28 阅读 3882

设计理念。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四、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板书设计:

乘法。6+6=122×6=122个6相加

8+8+8+8=324×8=324个8相加

3+3+3+3+3+……3+3+3 20×3=6020个3相加

20个。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24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

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

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思想的感悟,传递教学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也许每一位数学教师对“一堂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应当忽视,因为,不就是这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汇成学生整体的数学教育的吗?

执教者简介。

汤其鸣,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99年从教至今,积极参与课改活动,学习新理念,教学风格轻松严谨,多次参加省、市现场评比和展示教学活动。任教的14年中,本人执教的公开课教学获国家级4节,华东六省一市1节,省级3节,市级2节。

先后有20余次在省、市级等教育培训活动为教师们公开讲学与讲座,共有近13篇教育教学**发表在各种刊物上,其中cn级有7篇,指导多名教师和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均获得良好成绩。个人曾荣获“泉州市教育先进个人”、“北师大新世纪课程研究中心优秀教师”、“泉州市星星火炬奖章” “泉州市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所用教材电子扫描图。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 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背景描述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根底上学习乘法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根底,也是进一步学习较为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根底。本单元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设多种情景,有趣 熟悉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案...

2019二年级数学 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 》复习学案

xx 2018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 复习学案。教学。内容。本p47例2 例3及做一做。2 乘法各部分名称,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 比较 综合 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反思。1.教学的各个层次要做到趣味化 情感化 活动化 自主化 生活化和开放化,切实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设计 游乐场 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去探索 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 动手 动脑,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