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一个小小的鸭蛋,作者却写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
2.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师生合作**,理解课文。
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课堂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五、当堂检测。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改。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改。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改。
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改。
4.本文的作者是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文章流露出。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让人。
语文是让人。
语文是让人。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第②段:
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b处:
c处: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1.袁枚是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参***。一、3.①“明”改“名” ②藉”改“籍” ③或”改“和” ④皇”改“隍”
4.汪曾祺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养”去掉。
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6.
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听之动容。
二、(一)7.①家乡鸭蛋的名声。②家乡鸭蛋的特色。
8.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处:
浓厚的口语色彩。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10.
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11.清代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12.
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1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端午的鸭蛋 导学案。端午的鸭蛋 导学案教学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 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 体会鸭蛋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一枚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引入课题。...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家乡端午的风俗,了解汪曾祺笔下家乡鸭蛋的特点。2.能力目标 比较朗读,品味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3.情感目标 体会民俗中蕴含的乡情与童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二 知识方圆。1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 1997 江苏高...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自主学习,积累文中的生僻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 字形。2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3 体会课文中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咸鸭蛋,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 了解作者及其散文 小叙事 的创作特点,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