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0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

发布 2023-01-07 01:34:28 阅读 2595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法】自主合作**。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熟读。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

整理文言知识。

合作·**·展示】

1.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凭什么呢?

”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

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

“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

“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3. 思考:

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4.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何坐其实味不同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固定句式。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5.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

“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

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合作·**·展示】

板书设计 反馈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王曰:“何坐?” 坐:

5)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6)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之:

2)何以也以:

3)缚者曷为者也曷:

4)齐人固善盗乎固:

5)人楚则盗则:

3.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0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 I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过程与方法。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 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2.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个性化的语言。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 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练习

晏子使楚 同步训练。缚一人 酒酣 诣王 曷为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5分 齐之习辞者 习辞 今方来,吾欲辱之 辱 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齐人固善盗乎 固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4 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3分 5 译句 6分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

八年级语文 《晏子使楚》 2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 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语言 品味语言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 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刘老师把焦点对准了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