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浙教版

发布 2022-08-11 23:52:28 阅读 5578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

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2.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1.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2.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3.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1、关于作者: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

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2、相关知识:

“传记之祖”

全书以晏婴为中心,每篇记述一段事迹,独立成章,二百多章辑在一起,完整生动地反映了他从从政到去世的几十年间的生平。这种系列的短篇传记故事,在此书之前是没有的。它与简单记述语录的《论语》不同,也与汇编文章的其他“子书”不同。

《孟子》中虽有人物问答,但一般缺少完整的故事结构。史传散文如《左传》、《战国策》,中间虽有生动的情节记述,然而非专为一人立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晏子春秋》为“传记之祖”。

对晏子形象的塑造。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

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机智幽默。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

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

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左右:身边的臣子们。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通假字。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②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古今异义词①何坐。

其实味不同③寡人反取病焉文言实词。

习:诣:辞:视:

方:固:坐:徒:赐: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晏婴,齐之习辞者也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以何也?用什么办法?何为者也?为者何也?做什么的人?

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缚者曷为者也?缚者为曷者也?绑着的是什么人?③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或“难道…吗?”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

“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

“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

”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

“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

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2、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

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3、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i(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的、国的形象与尊严。三、写作方法。

1.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2.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五。

九年级语文上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鲁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撰写人。时间。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解,读懂课文,积累实虚词。2 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 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虚词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而文...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同步练习

第16课 晏子使楚 同步练习。第一部分 1 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1 晏子将使楚使 2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3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 王曰 何坐?坐 5 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6 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7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8 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2 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1 楚王闻之之 2 何以...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重点理解 最不中用 水土不同 的含义。技能目标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情感目标 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重 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