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四、自读《行路难》1.解题。
2.齐读诗歌,**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一、提问检测,导入新课。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三、自读《己亥杂诗》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
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四、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
30八年级物理导学案NO
课题 光的反射 一 序号 08 课时编号 no.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 1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2 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 入射角 反射角。3 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导学方法 实验法 归纳法。教学时间 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 光的反射 光从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
八年级语文上第30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 默写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分钟完成 规范书...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班级姓名第组第号上课时间 年 月 日学习内容吆喝。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2 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通过自主 合作 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3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 简介作者。2 给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