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发布 2022-12-26 01:15:28 阅读 4184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

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

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

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

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一、二段,观察图8.2-1。

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

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

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

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 )

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

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 f 2000n

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

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答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答 说明米饭不是甜的,但米饭含有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1 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p49 12 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直径是1400000千米。10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

八年级下期物理教学计划。第6章 电压电阻。第7章 欧姆定律。第8章 电功率。第9章 电与磁。第10章 信息的传递。半期检测 从第6章 第7章。期末复习与检测。总计。第。六 七章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 1 通过实验 电流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 能连接简单的串...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2.知道动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2.通过参与科学 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3.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