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发布 2022-08-18 12:23:28 阅读 9713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

级。物。理。下。

册。教。

案。程村中学关则攀。

第六章力和机械。

第一课时)6.1 怎样认识力。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

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三要素。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溜冰鞋两双。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板书)6.1怎样认识力。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

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投影(结论)。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1.多**展示书本**。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多**展示踢球动画。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多**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

四。力的三要素。

1.学生活动(推门实验)

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对课堂上的实验现象,不必过多的解释,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引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三课时)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测力计。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测量力。

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二)怎样用图表示力[多**演示]

三、教学小结。

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调零认清量程、分度值。

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力的示意图:画法。

七、教学反思:

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五课时)6.3 重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记住g=9.8n/kg。

3、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测力计和重垂线。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和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录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和总结。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

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明白重心的概念。

三、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四、教学小结。

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重心:重力作用点。

七、教学反思:

在讲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利用书上的**,同一桌的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完成**实验。当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第七课时)6.4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测力计、木板、毛巾、玻璃。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通过**录像导入新课:

提问: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课件演示)。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实验)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

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大小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器材来**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时)6.5 **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杠杆、钩砝。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程村中学关则攀。第六章力和机械。第一课时 6.1 怎样认识力。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 推,拉,提,压 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通过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

八年级下期物理教学计划。第6章 电压电阻。第7章 欧姆定律。第8章 电功率。第9章 电与磁。第10章 信息的传递。半期检测 从第6章 第7章。期末复习与检测。总计。第。六 七章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 1 通过实验 电流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 能连接简单的串...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2.知道动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2.通过参与科学 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3.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