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发布 2022-12-24 14:01:28 阅读 7161

学校:年级:姓名:

2024年9月2日。

第一章机械运动。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复习和总结 3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5)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活动。

2.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

学生活动。六)教学后记。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1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2—4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六)后记。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0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3—3。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1.书本22页第。

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板书设计。

1.速度。2.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6)教学后记。

第2章声现象。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的特性。

4.理解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5.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6.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区别音调与响度。

突破措施:在实验中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利用手中的刻度尺等器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

课时安排: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课时。

2.2声音的特性 1课时。

2.3声的利用1课时。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课时。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

宾川县力角初级中学2015 2016学年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成员 李志宇罗红亮王成军。张春发唐琴芳俞家银。力角初级中学物理教研组。2015年9月。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物理现象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二 新课教学。1.演示几个实验 1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课题 运动的描述。主备人 周高强备课时间 2013.8.29执教人 周高强。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 知道参照物。3 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教学重难点 1 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

八年级下期物理教学计划。第6章 电压电阻。第7章 欧姆定律。第8章 电功率。第9章 电与磁。第10章 信息的传递。半期检测 从第6章 第7章。期末复习与检测。总计。第。六 七章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 1 通过实验 电流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 能连接简单的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