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教学设计 1七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 2022-12-08 06:24:28 阅读 4859

角教学设计-1_七年级数学教案。

角教学设计-1(**:)

开课人:浙江省洞头一中/殷述行(高级教师)评课人:浙江省洞头一中/陈后万(中教一级)

学情分析:高三(7)是我校理科重点班,该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处于复习阶段的他们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高,课堂投入,思考积极。就本节开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已掌握了“对称问题”本质属性,能够从图象和表达式上准确地理解对称问题。

但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抽象、归纳概括,引申拓展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周期概念,学生没有什么的问题。教材分析:

1.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一般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同时由于这中间存在关于点对称和关于直线对称这两类问题,而它们的数学表达式又是那么相似,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很难分清谁是谁非。而且在高考的问题中经常会碰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和深化理解。

2.对称问题和周期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本节可以通过足够的条件阐明这一联系的实质。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函数存在两次对称(可能关于两个点对称或两条直线对称或一个点加上一个对直线)时,如何判断函数具有周期性。

重点和难点:具有两次对称问题的抽象函数具有周期性,而且要求求出周期。

教学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以启发思想为指导,精讲重思,暴露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思考之中。教学程序:一、引入。

师:当一个人站在一面镜子前,面对镜子一定的距离,那么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征?生:(物理常识)人和像关于镜子对称。

师:现在在此人的身后再放一面镜子,镜面对着人的背面,此时在此人面前的镜子中的像又是什么?

生:如果镜子够大的话,里面将是无数个排列的人。师:

道理何在?生:首先是人在前面镜中的像连同人一起要在后面镜中成像,这一像反过来连同人又在前面镜中成像,这样反反复复,就得到了无数个人像,而且具有周期性(即图象重复出现)。

师:如果将人看成一段函数,将镜子看成一条对称轴,那么整个函数的图象应该是怎样的(图象具有什么特征)。

引入课题:对称+对称=?二、**。

回顾:关于图象的对称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点对称,另一类是关于直线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一般的函数对称问题,我们从函数表达式来研究,对于直线对称:

若f(x)关于x=a对称,则有f(x)=f(2a-x)或f(a+x)=f(a-x);对于点对称:f(x)关于(a,0)对称,则有f(x)=-2a-x)

或f(a+x)=-f(a-x)。

对于奇函数[f(x)=-f(-x)]和偶函数[f(x)=f(-x)],则是这两类对称中的特例。

延伸:若是f(a+x)=f(b+x),则函数关于什么对称(关于直线x=(a+b)/2对称)提问:请同学们找几个关于直线x=a对称的函数的表达式?

生:f(4a-x)=f(6a+x)

下面研究当函数具有两次对称时,结果有什么特征?问题设计:

函数f(x)(1)是偶函数,(2)关于x=a对称分析:由条件(2),可得f(a+x)=f(a-x),又由条件(1),所以f(x+a)=f(x-a)。

以x+a代替上式中的x),所以f(x)=f(2a+x),由周期定义f(x)=f(t+x),所以f(x)是以|2a|为周期的函数。

函数f(x)(1)是奇函数,(2)关于x=a对称分析:由条件(2),可得f(x)=f(2a-x)又由条件(1)f(x)=-f(-x),所以-f(-x)=f(2a-x),即-f(x)=f(2a+x),所以f(4a+x)=-f(2a+x)=f(x),可得函数f(x)是以|4a|为周期的函数,以此类推,函数f(x)满足(1)是偶函数,(2)关于(a,0)对称④函数f(x)满足(1)是奇函数,(2)关于(a,0)对称⑤函数f(x)满足(1)关于x=b对称,(2)关于x=a对称⑥函数f(x)满足(1)关于(a,0)对称,(2)关于(b,0)对称⑦函数f(x)满足(1)关于x=a对称,(2)关于(b,0)对称(师生共同完成)学生练习:(见复习参考书)评教:

教材处理恰当。

1.前面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讲了关于图象平移,伸缩的问题,对于对称问题在前面也分析了关于含绝对值的函数图象问题(y=|f(x)|,y=f(|x|))

2.今天这堂课分析非绝对值的对称问题,主要是关于点对称和直线对称的问题。

3.下一节殷老师构思,将一个函数的对称变成两个函数的对称问题,即如:函数f(x)和函数f(-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即对照这堂课的内容,将一个函数变成两个函数,再寻找二者关系,以便通过其中一个函数来解决另一个函数问题。

如:已知函数-f(x)的图象,画出函数f(2a+x)的图象及分析其性质。(点评:

对于教学任务的分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的一个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当然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我们评一节课好坏,同时也要关注这堂课的前述及后续,只有知道前后的内容,才能把握上课之人想法,教学思路,处理教材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比较有逻辑性,能够帮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比较清晰,符合建构主义观点。这对高考复习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学生的理解,体现上课老师对教材具有较高的处理水平。)引入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没用的,枯燥乏味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少能够和数学联系起来,而通常这样的联系确定很难寻找,现在的新教材就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联系,这堂课殷老师就以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一事引入,这里我觉点有两个地方比较不错:(1)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说联系还是有的,主要我们没有仔细体会,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这样有联系的问题学生就感兴趣,自然投入更多了;(2)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引入不但引出了主题,还成功地解决了难点(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是直接给出问题,学。

生可能不会想到结论是什么,但是由镜子引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函数具有周期性,为接下来从函数表达式上来分析埋下了垫脚石。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可改进之处:对于照镜子问题,在实际生活同时用两面镜子,可能不多,因此学生要推断也只凭想象再结合物理知识,可能有学生想出来,那么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凭老师的讲解,还是存有疑惑,如果能现实操作,理解会更深,当然不可能真的取来两面大镜子,我们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数学教学软件,它对于对称问题,操作简单,下面是本人做的**:

三)问题设计巧妙。

函数f(x)满足(1)是偶函数,(2)关于x=a对称②函数f(x)满足(1)是奇函数,(2)关于x=a对称③函数f(x)满足(1)是偶函数,(2)关于(a,0)对称④函数f(x)满足(1)是奇函数,(2)关于(a,0)对称⑤函数f(x)满足(1)关于x=b对称,(2)关于x=a对称⑥函数f(x)满足(1)关于(a,0)对称,(2)关于(b,0)对称⑦函数f(x)满足(1)关于x=a对称,(2)关于(b,0)对称。

题组、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常用方法,(1)学生能通过辨析达到对问题真正理解,对于突破难点起关键作用。

2)通过一连串的结论,使学生在以后拿到类似的问题,会引起重视,究竟是其中哪一种。同时这里的问题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和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相符合。可改进之处:

对于这类问题,当然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对于一连串问题的理解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分析是可以理解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到最后可能在头脑里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了,谁是谁非。⑤⑥三个例子均可让学生自己来演练,以便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正检测学生对刚才问题的理解程度。

(四)善于捕捉归纳。

在教学中处处留心,总能发现点什么,对于平时的练习也是一样,通过平时作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行提练、归纳。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来自殷老师平时的留心观察,这一点确实提醒我们这些年青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五)分析透彻易懂。

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是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分析有没有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讲得多并不是好事,讲少了怕学生听不懂,这是很多新教师关心的问题,老教师上课时知道讲到哪就够了,知道学生在哪儿可能有疑惑,就重点讲解,有些地方一带而过,这节课很多地方分析的非常清楚,比如在讲解,关于直线对称和点对称时求表达式,他这样讲解f(x)关于x=a对称,为什么会f(x)=f(2a-x)

1)两点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函数值y)没变,所以f()=f()(f()表示函数值)(2)横坐标原来为x,对称后变了,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1=2a-x,所以f(x)=f(2a-x),讲解关于点(a,0)对称时求表达式,由于纵坐标变为原来相反数,所以f()=一f(),同样横坐标也可以由中点公式得2a-x,所以f(x)=一f(2a-x),分析得很清楚。

六)暴露学生思维。

本节课应该说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表现比较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方案,对于问题的解答反映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可能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及自身理解水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思考没有想法。

可改进建议: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教师可能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对于后几个问题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些思维慢,或理解不够的学生可能跟不上,在下面没有反应,建议教师事先出张学案,将要研究的问题罗列出一张提纲,让学生在课前去思考,这样上课的听课效率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5.1从问题到方程(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方程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2、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一般途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的一般途径。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复习提问。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至两个方程,让学生感知方程概念。二、新授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问题①:图5—1,(图上标明:

砝码质量,1kg和5kg,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为xkg)2、师:观察这个图形,你可以列出方程吗?

3、师: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即等量关系)(二)大胆推测,积极探索。

1、师:从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方程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那么用方程解决的生活问题一般途径是什么呢?

2、观察问题一的解决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画出思维线路图:

实际生活问题列出方程。

针对讨论后的结论:教师点评,从实际问题中要设出未知数、列出代数、找出等量关系等。(三)提出新问题验证猜想。1、出示问题②(书p140)2、带学生认真审题。

3、师:谁能把这个问题数学化(即出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有关量,找出等量关系等)。

4、为了能更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猜想:

胜场数负场数得分数假设一102

假设二84本题讨论x

归纳等量关系:得分数=胜场得分+负场分分,学生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三、总结经验,形成成果。

师:从问题①中,我们**是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般途径,在问题②中我们运用这信途径顺利列出了方程,请一位同学再把你的得出的这个结论再说明一下。四、交流验证。

学生讨论解决p141试一试。

五、练习巩固p141练一练六、作业布置p

教学内容:§5.1从问题到方程(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方程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2、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一般途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的一般途径。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复习提问。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至两个方程,让学生感知方程概念。二、新授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问题①:图5—1,(图上标明:

砝码质量,1kg和5kg,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为xkg)2、师:观察这个图形,你可以列出方程吗?

3、师: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即等量关系)(二)大胆推测,积极探索。

1、师:从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方程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那么用方程解决的生活问题一般途径是什么呢?

2、观察问题一的解决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画出思维线路图:

实际生活问题列出方程。

针对讨论后的结论:教师点评,从实际问题中要设出未知数、列出代数、找出等量关系等。(三)提出新问题验证猜想。

1、出示问题②(书p140)2、带学生认真审题。

3、师:谁能把这个问题数学化(即出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有关量,找出等量关系等)。

4、为了能更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猜想:

胜场数负场数得分数假设一102

假设二84本题讨论x

归纳等量关系:得分数=胜场得分+负场分分,学生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三、总结经验,形成成果。

师:从问题①中,我们**是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般途径,在问题②中我们运用这信途径顺利列出了方程,请一位同学再把你的得出的这个结论再说明一下。四、交流验证。

学生讨论解决p141试一试。

五、练习巩固p141练一练六、作业布置p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

第六单元第四节轴对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单元设计:

本单元内容分四快:逆命题与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放在最后,利于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加强对问题的认识。三、教学目标:1.了解形形色色的对称现象。2.识别轴对称现象。

3.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会利用性质解题。四、教学过程():

活动1:展示各种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对称美,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2:准备好角、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图形,完全对折,让学生说出结论。叙述出这个过程。

这个活动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观察的结论不一,把范围缩小,语言叙述有困难,要注重。

活动3问题引入:有两对称点,如何画出对称轴?

画线段、角、等腰三角形,试画对称轴。观察,分析。讨论:

(1)△abd和△acd的关系,怎么说明?⑵对称点和对称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归纳结论。

性质:对称的两个部分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4:出示例题,让学生分析解答。活动5:

习题解答。

角教学设计 2七年级数学教案

角教学设计 2 七年级数学教案。角教学设计 2 一 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 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 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 底边 顶角 底角。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 口答。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 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条边 三个内角 高 中线...

数轴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

数轴 教学设计宝鸡市益门中学任志强 年级 七年级。科目 数学 七年级上册 课题 数轴。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与温度计的对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 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过程...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4 3 1角 2

4.3.1角 2 教学目标。1.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用量角器画出任何给定度数的角。2.知道1 60 1 60 会进行度分互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2.难点 度分互化。教学过程。一 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 同学们会用尺子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吗?生 会。师 用尺子能量出一条线段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