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教学设计-2_七年级数学教案。
角教学设计-2(**:)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四)、设问质疑,**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abc中,∵ab=ac()∴b=∠c()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1)∵ab=ac,ad⊥bc
2)∵ab=ac,ad是中线。
3)∵ab=ac,ad是角平分线,∴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课堂练习:
1)p85练习3(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3)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p86习题预习课本:p85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3)董连武教学目标。
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②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③学会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难点:用方程组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初步体验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其实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也能用方程组解决。
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5,现要在一块长200m,宽100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
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学习,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探索分析,研究策略。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思路:
1)先确定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再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计算分割线的位置。
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
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列方程组求解较为方便。
多角度分析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以上问题有哪些解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组。(4)检验并作答。
如图,一种种植方案为: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和bcfe。设ae=xm,be=y m,根据问题中涉及长度、产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
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m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
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
用类似的方法,可沿平行于线段ab的方向分割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画图,数形结合,辅助学生分析。
进一步渗透模型化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途径。拓展**、综合应用。
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纸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
按以下步骤展开问题的讨论:(1)学生独立思考,构建数学模型。(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3)学生板书讲解。
4)对方程组的解进行**和讨论,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5)针对以上结论,你能再提出几个探索性问题吗?
以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巩固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安排开放题,以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小结、知识整理。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讨论,你对用方程解决实际的方法又有何新的认识?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及时梳理总结。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16页习题8.3第题。②选做题:课本第117页习题8.3第7题。③备选题:①解方程组:
小颖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矩形(如图1所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小彬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
”结果小彬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一个洞,恰好是边长2mm的小正方形!你能帮他们解开其中的奥秘吗?
图2提示学生先动手实践,再分析讨论。
分层次布置作业。其中“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巩固知识、方法,加深理解;“选做题”面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合作,自主**,增强实践能力。备选题供教师参考。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
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2x=10,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2024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2024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2024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角教学设计 1七年级数学教案
角教学设计 1 七年级数学教案。角教学设计 1 开课人 浙江省洞头一中 殷述行 高级教师 评课人 浙江省洞头一中 陈后万 中教一级 学情分析 高三 7 是我校理科重点班,该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处于复习阶段的他们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高,课堂投入,思考积极。就本节开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已掌握了 对...
3 2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 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
数轴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
数轴 教学设计宝鸡市益门中学任志强 年级 七年级。科目 数学 七年级上册 课题 数轴。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与温度计的对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 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