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备课(初稿)
腾飞组五山小学林文蓉、简玉英。
一)单元教学目标1、总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摩,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目标:辨认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在头脑中想象(或实际操作)把图形对折,看是否每一部份、每条线每个点都能重合;画对称图形的方法是先找与对称轴距离相等的对应点,再把点连起来。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2、子目标:
1)课题一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2)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技能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方法目标: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课题二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2)了解镜子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技能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方法目标: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3)课题三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课题四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方法目标: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认识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判断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
对称、平移和旋转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现象。
平移现象画平移后的图形平移和旋转旋转现象。
欣赏与设计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剖析1、课题一。
1)教学重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对称”的概念,“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镜面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4)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操作,讨论,创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2、课题二。
1)教学重点:探索镜面对称的特征。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镜子中形成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且和实际的图形是相反的。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上节课的“轴对称图形”。
4)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创设多种多样感悟情境。
和活动情境。3、课题三。
1)教学重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和平移距离的理解。(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位置变化、平移距离。(4)突出重点的策略:
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4、课题四。
1)教学重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对称、平移、旋转。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轴对称图形,镜面对称,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和中心对称。
4)突出重点的策略: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
四)教学难点剖析1、课题一: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2)原因分析:要区别“重合”与“完全重合”的概念。
3)解决策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2、课题二: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2)原因分析:
镜子中形成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且和实际的图形是相反的。(3)解决策略: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
3、课题三: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2)原因分析: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是两种基本图形的变换。
3)解决策略:在活动中把握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4、课题四: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原因分析:利用一些基本图形进行设计,最后绘制图案。
3)解决策略: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
策略1:提供表象,激发兴趣。通过欣赏大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给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表象,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点适用于认识轴对称图形例题的教学。2、
策略2:合作**,共同进步。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活动,总结出结论。
给学生创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技能。这点适用于画对称轴、画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例题的教学。(六)练习题分析1、
教材中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课本第16页第5题,属于轴对称图形,要求画出“20”的轴对称图形,可能学生找不准所有的对称点,不会把线连起来;
课本第20页第3题,属于平移和旋转,要求画出“房子”平移后的图形,5
这需要对平移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在练习时,那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画图的步骤,即根据题意,先确定图形中的点的平移位置,如房顶这一点,向左平移7格,那么可以从这一点在同一水平位置向左数7格;同样,其他的点也都这样确定,然后将各个点根据图形的形状进行连线。但可能有部分学生数格数错,或整体不会平移。
2、练习卷中常出现的错误。
新课堂》第14页第2题中的正五边形,要求画出对称轴,学生只画了一条,漏了其余的;
新课堂》第16页第1题,是把镜子放在哪条直线上,可使镜子里的图形和镜子后面的图形完全相同,学生对题意理解不了。(七)课时分配及各课时教案。
课时数。单元名称。
课题。新课。
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对称、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合计。
一)课题一: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对称图形,对称轴。(课文第12~15页内容)教学目标:
练习课112总数6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电脑课件,剪刀等等。学具准备:白纸,剪刀等。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效果如: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学生会发出赞叹之声),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
4)根据课堂氛围,满足学生要求。教师还可以按照这一过程再画1~2张这样的对称图,分别贴于黑板上。
2.通过观察,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老师作画的特点。(2)说一说,这些图案的特点。(3)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二、认识对称图形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对称图形。
用幻灯展示课文第12页上部的五幅图案,或者就用实物(剪纸作品)展示。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按照虚线对折画出图形。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痕线(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轴有什么功能(作用)呢?
2)让学生把剪下的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
重合。使学生明白任何一幅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试一试,不沿对称轴对折,看看图形左右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通过这样的检验,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才能完全重合。4.猜一猜,剪一剪。
课文第12页的下半页部分。(花瓶,衣服)要求:
1)告诉学生图中画的是对称图形的一半。先猜一猜,说一说这些图形是什么?(2)想一想,怎样剪出完整的一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再照着图形剪)。
(3)与同伴进行交流。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内容。
用幻灯或电脑课件一幅一幅展示该图案,让学生观察判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是非对称图形?(2)判断并分析。
用幻灯或课件出示图形。判断哪幅不是对称图形?并说出原因。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
广泛的应用。
2.课文第14页“试一试”的第1~4题。
这一题的学生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1)这三项学生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特的创意和想像力。
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像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二)课题二: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平移现象,旋转现象。(课文第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电脑课件,风车等。学具准备:
细绳、扣子、方格纸等。
一、揭示课题。
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二、讲授新课1.看一看。
动作(1)电脑课件演示: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动作(2)取出小风车(课前制作好),朝风向(或向小风车吹气),使小风车转动。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
然后教师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a、结合刚才2个动作,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就是认识并能区别这两种现象。
b、教师:你能区别这两种现象吗?2.说一说。
1)电脑课件或幻灯出示几个**。
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物体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o”。(2)学生说一说。
教师: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学生想一想,可能回答以下内容:
经过回答、交流,目的是体会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普遍存在。
3.做一做。
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a.想一想,做一个动作,在小组里进行;b.小组选出代表想全班表演。
2)教师指导学生,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通过这“做一做”,是让学生独创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对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都有充分的感知,且正确区分。4.试一试。(1)出示图形。
2)提出问题: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
(向下平移1格)(3)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说出观察的策略)让学生进行讨论。
结果可能是:(4)教师引导。
要指导学生以三角形中的某一点(如顶点)为标准,观察它的平移方向和位置,然后判断结果。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或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5)说一说。出示图形。
说一说:a.从图一到图二,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向下平移1格)b.同组中交流你的观察策略。3.画一画(1)出示图形。
2)学生取出方格纸,照图示先画一个。(3)要求,将向上平移2格。(4)学生独立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5)同组间,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作画过程。(6)展示作品。教师总结作画策略。
三、指导看书。
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完成课本第19页“试一试”中的第(1)、(2)、(3)题的填空。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教师个别指导。四、拓展与应用。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快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那么,请你想一想,在走出教室的过程中,你是怎样运动的呢?请你边走边想一想、说一说。”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说课稿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说课稿 一 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单元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物 动物 植物 艺术品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二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说课稿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说课稿 一 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单元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物 动物 植物 艺术品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二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对称平移旋转》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对称。平移。旋转 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上难以教学的知识点。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我们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 教学效果也一点不明显。即使在课堂中想尽办法组织学生教学,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还是不佳。这个月,我在教学三年级二单元 对称 平移 旋转 的时候,就和同学们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