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
主备:杨海琴辅备:李善根郭耀林张神杰。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课文运用比照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语段,揣摩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9.25—1936.
10.19),原名字我国伟大的后发表第一篇白话**时正式用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集等,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等。
2、相关链接。
《朝花夕拾》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字词检查:给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正确注音。
确凿( )菜畦桑椹轻捷( )
油蛉( )斑蝥缠络珊瑚( )
攒豁敛脑髓( )
陌生鉴赏人迹罕至觅食( )
竹筛秕谷系书塾( )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文章标题提示,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2) 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再读课文,思考(感受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1、读课文第2段。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再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并完成相关题目。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请按照视觉、听觉、味觉各找一个例句,标注书上。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看谁造的好。
三、小组合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两段。
细读课文第7段,品味动词准确性,并思考:除了运用准确的动词外,文章还采用什么写法来突出冬天捕鸟的乐趣的。
2)写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归纳反馈。
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 )的景物可以有( )的食物可以( )
有( )的动物可以有( )的故事可以( )
有( )的捕鸟可以( )
五、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合作交流。
1、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百草园vs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不同:
2、感受三味书屋生活中的我。
——三味书屋里的我:
3、评析人物:寿镜吾老先生。
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这个人物。
—三味书屋的寿先生:
课后反思:月迹》教学案
主备:杨海琴辅备:李善根郭耀林张神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诗文。
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一群孩童是怎样寻月的呢?形成了哪些对月亮的认识呢?
二、课前检测。
一) 简介贾平凹。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2024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二)、完成下列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屏( )气款( )款倏( )忽羡慕。
袅( )袅掬锨刃嫉妒。
酥酥粗糙树梢俊俏。
剑鞘悄( )没声骨朵儿( )面面相觑( )
相依相偎( )雕栏玉砌( )彻( )底沏( )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文章的要素: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一件什么事情?
2、课文段落划分,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四、小组合作研讨。
1、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五、延伸拓展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合作交流。
一)、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1、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
2、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4、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
三、重点研讨
1、先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能不能删掉?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4、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
四、课外阅读拓展。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
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
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7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6黄河颂。学习目标 1 用普通话准确流利 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2 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顽强不屈 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资料助读 1 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导学案
溜索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学案新人教版
编辑。时间。学习目标。1.分析 人物形象。2.体会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散文化的特点。3.揣摩语言,感受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 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滇西 盘桓 锱铢 闷雷 战战兢兢 黏汗 2.这篇文章作者是 他原名 代表作有 等。二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3.默读课文,梳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