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我国当代作家阿城的一篇“笔记**”。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记述“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外在的人物间复杂的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更像是一篇叙事散文。作品先从声音写起,从极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怒江雷鸣般的涛声,再才看到万丈绝壁和自天际而来的涓涓细流。然后,作品重点叙述了乘溜索渡江的经过。
初次溜索的“我”和牛被大峡谷的凶险吓得失魂落魄,狼狈不堪,而马帮汉子们身手矫捷,在首领的带领下从容不迫地乘着溜索飞渡大峡谷。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但学生对笔记**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教学目标:1.梳理**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把握课文大意。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品味笔记**的语言。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创意:对比质疑,发现个性;紧扣文本,欣赏分析;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认识溜索。
师:同学们,虽然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老百姓的出行和运输变得日益便捷,但在一些有着特殊地形地貌的地区,人们仍然必须依靠最原始、最简陋的交通工具才能出行,其间的艰辛,非常人所能体会。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怒江大峡谷,人们祖祖辈辈就靠着一种叫作“溜索”的工具往来两岸。
1.学生**微**《溜索》。
2.学生谈对溜索的感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溜索是何物,普遍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以**的形式,先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知道溜索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也是一种原始的渡河方法,从而为学习本文做知识储备和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中心事件展开叙述。
明确:“我”跟随马帮乘溜索渡过怒江大峡谷。
(二)梳理**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
师:请同学们按照“溜索前”“溜索中”“溜索后”的叙事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明确:溜索前(1—9段),溜索中(10—18段),溜索后(19—25段)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由于本文的散文化风格,学生不易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所以由教师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只需大致梳理即可,不必在某一段上过分纠缠。)
三、对比分析,感受情节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读文章,有没有发现,本文虽然是一篇**,但与我们读过的其他**,如《变色龙》相比较,其在情节推进上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变色龙》故事性很强,情节也很紧凑,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本文则故事性不强,情节也很舒缓,更像是一篇叙事散文。
师补充:阿城《遍地风流》及其“笔记**”的情节结构特点(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淡化矛盾冲突,自由灵活,介于“**”与“散文”之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很独特的**文本,其散文化的情节结构是最大特点,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可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切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适当补充资料并概括,但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
)四、分析人物形象。
师过渡:虽然《溜索》的故事性不强,但作品仍然为读者刻画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马帮汉子。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看看这些马帮汉子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浏览“溜索前”“溜索后”两部分内容,用原文中的词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句式:“从可以看出首领(精瘦汉子)是一个的形象。”
交流明确:首领:勇敢镇定、经验丰富、从容不迫……
精瘦汉子:矫健勇敢、灵活敏捷……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作品对马帮汉子的刻画着墨不多,但在有限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间,人物身上的那种粗犷、野性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学生要能透过字里行间去认识人物形象,而不是空泛地贴标签。
)五、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质疑:文章除了正面刻画马帮汉子外,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溜索的独特环境怒江大峡谷以及“我”的溜索体验和牛的恐惧,其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明确:
1.刻画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烘托出了峡谷险峻的气势,突出了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
2.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以及牛的恐惧,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同时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首领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更具有真实感。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主要是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作品描写怒江大峡谷的环境以及“我”和牛的惊慌失措,目的就在于渲染氛围,烘托映衬马帮汉子的形象,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学生理解即可。
)六、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一)师:阿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比较特别的一位,其创作的“笔记**”,除了前面分析的人物普通、情节舒缓等艺术特点外,在语言上也是别具一格。同学们通过读文章,觉得他的语言有何特点?
生浏览,概括回答。师点拨。
明确:文白夹杂,传神凝练,平中见奇,雅俗共生。
(二)生试以文中具体语句为例,品味其妙处。
句式:“我觉得 (句子或词语)写得很好,好在 。”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在语言上善用白描手法,简洁明快,干净洗练,有中国古典**的凝练含蓄之美,这与学生平时的阅读体验有很大的不同,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加以突破。教学时要潜入到文字中去,切忌浮光掠影。
教师要做好示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导学案
溜索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学案新人教版
编辑。时间。学习目标。1.分析 人物形象。2.体会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散文化的特点。3.揣摩语言,感受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 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滇西 盘桓 锱铢 闷雷 战战兢兢 黏汗 2.这篇文章作者是 他原名 代表作有 等。二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3.默读课文,梳理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7溜索教案
7溜索。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阿城,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2 理解 的情节 人物。3 把握 的主旨。教学时间 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2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阿城,原名钟阿城,当代著名作家。高中一年级逢 文革 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 内蒙插队,后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