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岁)
(5)童年期(6岁岁)
(6)少年期岁岁)
(7)青年早期岁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2024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 从2024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2)内因与外因
3)连续性与阶段性
4)相互作用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期(1—3岁):动欲区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 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 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掌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重点 掌握概念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掌握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及控制 第七章小学生理的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了解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了解自我意识其他成分发展的特点。掌握道德认知的概念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的三阶段论 重点 掌握柯尔伯格的道...
发展心理学复习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 成熟 衰亡之间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发展是个体内部的 连续的 稳定的,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的变化。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和差异性 增长和衰退的统一 连续性和阶段性。2.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