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10-19 22:22:28 阅读 8188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亡之间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是个体内部的、连续的、稳定的,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2. 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3. 普莱尔,2024年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024年,《心理学年鉴》列入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4. 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研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优点: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了解因果关系,便于揭示质变量变现象;缺点:样本少易于流失,时间长会出现渐变量,重复效应,成本高。

5. 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临床法实际上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6.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单因素论。①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

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代表高尔顿,采用名人家谱调查法。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已经决定了,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采用实验法。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2) 二因素论。德国施太伦,美国吴伟士,美国格塞尔。采用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后的学习更为有效,年龄越小,成熟的影响越大。生理机能主要受成熟制约,智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态度、社会性的发展主要受学习影响。

3) 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为近来的主导观点,强调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思想理论: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主义影响;结构主义对皮亚杰影响很深;“同化”“顺应”概念**于生物学;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如“自我中心倾向”;用符号逻辑来描述儿童的智慧。

心理发展观的实质: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起源是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心理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照感知动作(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图示,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地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②前运算阶段2-6岁,出现符号、意象、表象喝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泛灵论。 ③具体运算阶段岁,获得守恒性,形成群集结构。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采用对偶故事研究)

8.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补充了心理发展阶段,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

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连续一生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观点;发展的动力是心理社会危机;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独创的:18-25岁的成年期(亲密-孤独);25-50岁的成年中期(生殖-停滞);50岁以后的成年晚期(完善-失望)

9.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传统,探索认知、思维;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强调主体的自我调控作用。

主要观点:三元交互决定论(内部因素、行为、环境);观察学习(指学习者观察到他人或榜样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行为,就能够学会这种行为);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观察学习的组成阶段:

模型展现的事件—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制阶段—动机阶段—匹配行为。

10.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将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高级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不断内化人类的文化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中介的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和有意性;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法律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法定的社会契约;普遍的伦理法则。

12.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最早发生、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信息而适应环境;是主动积极、有选择的过程。

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优先注意范式。

13. 婴儿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与语言联系、形象性。

14. 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社会学习论); 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理论,语言获得装置lad;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15. 4个月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托马斯和切斯的婴儿气质理论(容易型40% 困难型10% 迟缓型15% 混合型35%)

16. 鲍尔比的婴儿依恋发展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6个月到3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分类:安全型 65%-70%、 回避型约20%、 反抗性 10%-15%

17.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哈特:主体我5-15个月、客体我15-24个月(“我”的使用)

18.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关注其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针对不同气质,积极对待儿童;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19. 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①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②多方面记忆效果达到最佳时期,具体表现在:

形象记忆随年龄增加,初中最高;抽象记忆在初中大大提高,达到高百分比;抽象记忆的容量远高于形象记忆;③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20. 青春期思维发展特点(形式运算阶段):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思维形式与内容分离,可离开具体事物,用抽象符号进行推理。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22. 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a.

同伴关系。小学五六年级是同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男女同学关系先疏远后接近。 b.

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评价有缺点但又受到尊重。 c.

与教师的关系,喜欢的教师: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

23.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 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适当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正确认识手淫现象。

二. 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在反抗期到来前做好准备,尊重其独立性,以友相待。

三. 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

24.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进入**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25. 青年期亲密感的建立。

亲密感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是指恋爱和婚姻。从亲子依恋到**依恋。婚姻满意度是考察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婚姻满意度的变化模式:在孩子出生前最高,然后逐步下降,当孩子开始上学时逐步上升,到孩子长大**,离开家独立生活,自己也退休后,婚姻满意度恢复到原先的最高水平,甚至超过刚结婚的时候。

斯滕伯格:爱情三元理论(亲密、激情、承诺三角图示)

26.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27. 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第二个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指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在45-55岁间,一般延续8-12年。主要特征:

女性第二性征逐渐退化;***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逐渐退化;更年期综合征。

男性更年期主要特征: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

28. 中年期的记忆发展变化:表现出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更关注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创造力:40岁前后数量上达到最高峰,50甚至60岁质量上仍保持很高水平。

29.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更为积极、满意。

中年人的人格变得更为成熟,具体表现为:内容趋势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完美人格”;心理防御机制日益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30.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中年人最忙、最累、最辛苦。中年人要正确认识体力和智力的关系。

凡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注意劳逸结合,切忌长期超负荷工作;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要认识到挫折和不幸的普遍性;要淡泊名利;“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31.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在退休前做好思想准备,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

二.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需要社会活动的圈子。

四.坦然面对死亡。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多读哲学、宗教类书籍,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掌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重点 掌握概念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掌握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及控制 第七章小学生理的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了解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了解自我意识其他成分发展的特点。掌握道德认知的概念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的三阶段论 重点 掌握柯尔伯格的道...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