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第一章绪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儿童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辨认母亲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横断设计:又称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纵向时序设计:是将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微观发生设计:是纵向研究的一种变式。给儿童呈现一项新的任务,并在一连串间隔紧密的时间段中观察儿童从开始学习到稳定掌握该任务的情况。
跨文化设计:亦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是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标志:背景:
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标志:2024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行为主义观:华生)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斯金纳)与华生大致相同,但用操作性行为来解释行为的获得(操作性条件作用、经典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人格结构:
本我(初级过程思维:幻觉、梦境,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自我(二级过程思维:支配行为、思考过去、计划未来)、超我(自我理想和良心)。
**区:1、口唇期(0~1岁)2、**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岁开始)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里的和社会的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耻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毕生发展观:巴尔特斯)
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愈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主要包含观察学习以及强化、惩罚说。
观察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格式: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
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的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最近发展区: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以在**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天性——教养之争:关于心理的发展究竟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还是环境影响的使然?的争论。
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21号染色体的异位或没有分离。
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比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h=(r同—r异)*2
第四章认知发展。
新生儿反射:生存反射:呼吸、眨眼、瞳孔反射、吸吮、觅食……
原始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认知发展: 人类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
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
1、注视偏好范式:
偏好方法:实验者向婴儿同时呈现两幅**,记录婴儿注视每幅图的时间,注视时间长的说明婴儿更“偏好”。出现“偏好”说明:
1、婴儿的知觉系统可以分辨这两种刺激2、可判断婴儿更倾向于注视什么(经典实验:范茨)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1、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对其反应越来越少的现象2、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实验:记录婴儿的吸吮频率基线,出现新异刺激,婴儿产生定向反射,随着同一刺激的不断出现,婴儿定向反射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提供信息:1、知觉辨别能力2、知觉偏好3、再认记忆能力。
3、诱发电位法。
4、高振幅吮吸法。
皮亚杰主义:
感知运动阶段:第一阶段(0~1个月):先天反射,以及反射的练习(反射活动) 第二阶段(1~4个月)协调形式的发展:
看—听,吸吮—抓握,看—抓握。动作格式越来越熟练。无对象目的,单纯动作本身“好玩”(初级循环) 第三阶段(4~8个月):
更熟练的格式的协调,无真正意向性(二级循环反应) 第四阶段(8~12个月):出现不会被误解的、有意图的目标指向行为。利用一个格式为手段,以达到另一个作为目的的格式。
“最早的真正有智力的行为模式” 第五阶段(12~18个月):积极的试误性的探索行为“通过积极的试验以发现新的手段” 第六阶段(18~24个月):可以利用某些符号或事物来代表另一事物。
延迟模仿、象征游戏、语言等的运用。
客体永存性: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10个月左右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这个时期会发生a非b错误(难以抑制先前被奖励的动作反应操作(操作条件反射))
前运算阶段(2~6岁):儿童可以将未出现的客体和事件表征为心理**、声音、表象、单词或其他形式。自我中心,缺少一定的逻辑认识形式。“三山实验”
不能通过“守恒任务”,原因:1、思考集中于某点,“中心倾化性”2、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3、忽略两种状态的动态转移过程。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去中心化,认识到的客体不只一个维度;儿童对事物的知觉从依赖知觉信息到运用逻辑原则(其中重要原则:同一性原则、等价原则)1、守恒2、序列化和传递推理3、类包含。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假设—演绎推理,命题间推理,可能性情境,考虑过去与未来。
1、现实与可能之间逆转2、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3、命题内与命题间4、出现自我中心主义(不能很好地把他人关心的事物或事件与自己关心的区分开,纬度:想象的观众,个人神话)
信息加工理论(西格勒):信息加工理论不是某一种理论的名称,而是一类理论的统称。信息理论把人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一个事件引起人的注意,那么大脑就开始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态度,于是行为就产生了。
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佛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
心理理论:普里马克《行为与脑科学》“某个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该个体能将心理状态归因与自己和他人”
错误信念(1983 韦默):对世界的错误表征。信念:
人们关于世界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及人们关于某事或某物是正确的思想。(真信念任务:如果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假定别人也知道,然后回答对了问题,则会出现偏差)
实验设计(针对他人的错误信念:自己持有真信念,而对别人信念的判断):1、意外地点任务(意外转移任务)2、意外内容任务(表征变化任务)
理论解释:1、理论论2、模拟论3、模块论。
第五章智力发展。
智力:1、个体的学习能力2、个体的思维能力3、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4、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5、一种综合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 2024年出版《超越iq》一书,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
智力行为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判断标准不同,但相同智力的内在机制是一致的。智力与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条件和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
1、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从情境上看,个体总是在适应新环境的,力图使自己与新环境达到一致的和谐(改变自己),但当这个目标不能实现时,个体会选择其它环境或改变现有的环境。这里的智力就是指上述能力。
2、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1、处理新异事物的能力(经验早期)2、储备了一定的经验后,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经验后期)
3、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功能上:1、元成分:
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2、操作成分任务操作时执行不同的策略(应变能力)把自身组织进任务解决的阶段中,包括刺激的编码、组合、比较、反应3、知识—获得成分: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促使个体应对新异性并进行自动化操作。
智力的pass模型理论:加拿大戴斯,两大理论基础“鲁利亚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智力是认知加工的过程。
1、 注意—唤醒系统:人类心理过程的基础,达到合适的觉醒状态,个体才能接受和加工信息。
2、 编码—加工系统:与个体接受、加工、维持来自外部的信息有关,同时性加工过程:同步地整合刺激,一般为空间整合;继时性加工过程:将刺激整合成暂时性的系列组合。
3、 计划系统:与三元论中元成分相似。
强调突出了计划系统重要性。三个单元既独立又相互关联。
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智力模块性观点。每一种智力对应大脑的一个模块。
智商(iq): iq,即智力商数,由法国人比奈发明,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能力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弗林效应:随着时代的进步智力测验的成绩在不断提升。(在80年代与90年代的相同年龄的人群中测试iq,90年代的平均成绩高于80年代。
后面以此类推)可能的原因:人们经验不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对智力定义的变化等)
发展心理学归纳
婴儿社会性发展。情绪的发展 笑 哭 恐惧 类型 气质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依恋类型 安全 回避 矛盾 分离焦虑。自我意识。2岁分辨主我和客我,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幼儿。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同伴关系 意义 第一反抗期。儿童。自我评价 独立性 批判性 ...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