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a)这一阶段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与他人区分。
b)道德认知不守衡,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第二阶段:道德实在论阶。
a)认为规则是由权威确定的,并且是绝对的,不能改变的,权威通常是父母老师。
b)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
c)认为惩罚是天意,违反规则就理所当然应受惩罚。
d)单方面遵守权威,有一种遵守和服从**规则的义务感。
第三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
a)能够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和改变,违反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也不一定非要受惩罚。
b)判断行为时不仅考虑后果,还有考虑动机和意图,判断不在绝对化。
c)如果实施惩罚,应该考虑惩罚与错误者的意向和错误性质之间的补偿性。
d)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的。
2.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
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只按行为后果是否能满足需求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后习俗水平社会法制取向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建立的。
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公正。
但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普遍伦理取向是非判断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3.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既不是先天形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三方面。
3)教师的人格特征。
优秀教师的典型人格特征主要有 a)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富有事业心、责任感。
b)情感成熟而稳定,情绪自控力强。
c)有耐心、自制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4. 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 1)创造性发展具有动态性。
a)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一个动态的、波浪式前进的过。
b)创造性倾向的发展有显著的年纪差异,创造性态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纪差异。
2)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不断发展。
a)创造性想象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再造想象更加丰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
b)在运算中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稳步发展的,尚未发现有突变或转折点,思维的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晚,要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
青少年 1)创造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创造性发展不仅表现出年龄上的非直线上升,而且体现出创造性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
2)创造性发展的不成熟性。
a)想象脱离实际或不顾现实生活,试图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的理论或产品。
b)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单一,变通性不够。
c)不善于捕捉和把握灵感和直觉。
d)不善于利用创造的条件。
5. 创造性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1)高创造力者,智商一定高2)高智商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3)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低4)低创造力者,智商可高可低。
6.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7.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1)目标应描述经由教学后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师的教学过程。
2)目标要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3)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
8. 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1)教学目标的要求。
特定的目标要求特定的方法去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化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2)教学内容的特点。
即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往往不一样。
3)教师的素质与个性特点。
首先不同个性的教师使用同一种方法的效果会有差异。
其次教师的素质差异也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4)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对处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及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轴心,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学生类型、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时间以及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以反映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促成学生最有效学习为宗旨,充分发挥教学方法涉及的整体效应。
9. 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
1)知识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是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具体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转换,二是理解,三是推断。
3)运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4)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个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5)综合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6)评价是指对材料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对材料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10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1)提供榜样法。
榜样对态度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所能提供的榜样一般来自教材和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目中有关榜样的特点,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选择榜样、设计榜样、示范榜样行为,以及运用有关的奖惩,引导学生学习某种合乎要求的态度。
2)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来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论据,使学生获得与教师要求的态度有关的事实和信息,或深化已有态度,或形成新的态度,或改变原来的态度。有效的说服技巧主要有选择证据、情理服人、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3)角色扮演法。
在态度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11 规范学习的心理阶段。
第一阶段:依从阶段此阶段是规范内化的低层次水平。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界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保持一致,但认识和情感体验上不一定与他人保持一致。
第二阶段:认同阶段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不再受外界压力的束缚,能自愿主动地接受规范影响。规范已进入个体的知、情心理因素及规范行为的自觉驱动机制中,其规范内化程度更深入了一步。
第三阶段:内化阶段个体的态度、观念等与规范准则的要求相一致,个体的规范行为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的,到了这个阶段,规范意识已经相当牢固,且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
12 为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迁移,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材的呈现应体现有序性、概括性、实用性。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贯通。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使学生形成概括或归纳性思维,善于发现事物的共同性。
13 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监控策略。
1)计划策略 a)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种类较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从学习的层次与类型上可将目标分为记忆的目标、理解的目标、简单应用的目标和综合应用的目标等,从时间上可以将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b)学习时间的分配与管理。
学习计划包含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所需的时间。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与管理上主要有求实策略、差异策略。
2)监视策略 a)领会监控。
领会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领会监控是不断监控自己是否达到了对学习材料的领会。
b)集中注意。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我的工作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c)调节监控。
调节监控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过程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d)情绪管理策略。
14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1)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实际发内部动机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教学应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矛盾、惊讶等心理状态,以引起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设疑策略有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先交给学生基本法则,在学生理解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一 概念 2x6 1.学习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有意义学习 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练习的过程。3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2010第二学期 一 解释概念 将随机考察5 8个 1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2 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28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适合哪类教育方式?请举例说明。29 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具体举例说明。30 意志品质有哪些?请具体说明。31 思维特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2 意识可分为哪些?意识恍惚是怎么回事?33 精神分析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创始人是哪位?34 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哪些?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