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现象那个图标背出对后面有帮助的!!p143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但是,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把p142的图背出。
第二章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注意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简述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答: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2.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整体反映3.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绝对感觉阙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短时记忆的特点: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2.灵活性3.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3.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5.开设具体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2.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4.培养创造性个体。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的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意识标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标记。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标记相结合。
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答: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三章情感和意志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时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呼唤三种成分组成的。
情绪依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将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情绪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简述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答: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试述如何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
组织时间活动,让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配置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人格心理。
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图: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第一,最初马斯洛理论的机械性很强,虽然后来的论述并非那样刻板,但总的来说是机械的满足上升层次论;第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途径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是难以实现的;第三,他的需要层次论带有假设性质,缺失客观测量指标,是抽象的谈论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简要说明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答:联系:1.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的特征2.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两者相互影响。
区别: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发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4.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智力的群因素理论。七个基本因素:言语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
2.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5*5*6=105种。
3.智力形态论。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4.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包括7种智力:
1.语文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
视觉-空间智力4.**智力5.运动智力6.
人际智力7.自知能力。
对当前教学的改革的启示: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5三元智力论。
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包括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等2.
培养创造性人格3.创设有利于的社会环境,包括创造性的训练环境和鼓励性的支持环境、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呢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在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图:学会分析以及因材施教。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简要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模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论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
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第五章人生全程发展及个别差异。
个体的心理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自己写下。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重复而概括化额动作模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具体型和抽象型。
4.发散型与辐射型。
试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简述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
答: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这个过程由若干个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且存在极大可塑性。
试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额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2.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答: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
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3.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1.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感”2.
关注自己的身体形体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4.自我意识出现新的分化5.
强烈的自尊需求6.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第七章学习理论。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未分化 无阶级 机会均等 简单 2.近代社会教育特征 废除等级 普及义务教育 加强重视 公立崛起 实用功利 科学教育 系统完善 班级授课制 世俗化 依法执教 3.教育学科特点 对象普遍平凡 恒定性 不确定性 广泛跨学科性 多元化 综合层次性 4.教育学发展趋势 问题领域...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l 教育学 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l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作者 杨贤江。l 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l 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l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l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及复习方法说明。20160627031及密码770434 本资料是针对考试的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改师德等等 整理收集的。一 考试认识。竞争激烈的考试,并没有具体的考试范围和考试大纲,没有具体的指定教材。命题人员喜欢怎么出,就怎么出题,但是其中主要的内容虽然各地区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