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1.4 内容框架。
1.4.1 学生心理。
1. 何谓能力?
2. 人的能力如何发展的(是阶段性还是突变性)?
3. 教育与智慧发展的关系(教育先于发展或发展先于教育)?
4.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 人的个性如何发展?
6. 人的道德从何而来?
7. 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1.4.2 学习心理。
2024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出版《论记忆》一书,标志学习心理学的诞生。
1.4.3 教学心理。
20世纪60年代起,随认知心理学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不断深入,教学心理学应运而生。
主要内容:
1,对学与教的干预条件及干预活动做出探索。
2,总结教学理论。
3,提出有效教学方法。
4,提出有效教学技术。
1.4.4 教师心理。
主要内容包括:
1. 新教师的特征;
2. 教师的专业成长;
3. 专家型教师;
4. 教学专长;
5. 教师的心理健康。
2 认知发展。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1.1 发生认识论。
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习者;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2.1.2 建构知识。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儿童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何儿童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呢?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与达尔文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相一致。
想一想: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隐意?
2.1.3 认知发展。
2.1.4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2.1.5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语言和表象尚未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具体可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
自我中心的年龄段。
具体运算阶段岁):具有了抽象概念,可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而不是形式的。
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1)分类:能按照抽象特征分类。
2)排序:能按照逻辑关系排序。
3)推理:能进行递推性思维。
4)守恒观念:形成了守恒的观念。
形式运算阶段岁以上):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
2.1.5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
同伴影响法。
2.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创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被公认为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核心观点: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先于认知发展。
3 社会和情感发展。
3.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解释个性发展的理论,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024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心理社会发展8阶段论。
每一阶段均需解决某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能否积极解决危机,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3.2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构成。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有正确错误之分。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与态度,如自尊、自信、自负、自我满足、自我贬低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最重要的方面;羞耻心是自尊的基础。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具有激发作用和抑止作用。
自我意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3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3.4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教养与同伴影响的共同作用。
3.4.1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对儿童的影响:
(1)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4.2 同伴关系的影响。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爱与归属感、成就感。
为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服从、拒绝、同伴群体的错误。
3.4.3 制约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学业成绩。
个体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评价。
个体的身体特征。
第二讲_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没有谜底的谜面。
sternberg(2003)认为:“智力是一个很难琢磨的概念。”
murphy(1991)指出:“很难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智力定义(既准确又实用)。”
dennis(1996)说:“目前心理学界对智力的具体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1 智力本质属性的研究。
1.1 两次专门讨论。
202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组织当时的智力研究专家,对智力本质进行定义。
2024年sternberg等主编了《什么是智力?关于智力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收集当代智力研究者对智力本质的看法。
两次讨论涉及到智力的本质属性共27种,如适应环境的需要等。
1.2 两次讨论间的变化。
相似之处:2024年和2024年心理学家在基本加工(知觉、感觉、注意)和心理加工速度这些属性上的看法一致。
变化之处:2024年时更重视高级心理活动水平的成分(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决策)和解决新事物的能力、学习能力等,2024年更重视元认知、执行过程、知识、自动化加工等属性。
1.3 当前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snyderman & rothman(1997)调查了1020位专家对智力本质的看法。
表1 专家认为智力的最重要的5个本质属性。
2 经典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研究有两大模式:心理地图模式与计算模式。
心理地图模式得出智力的结构理论(经典智力理论);计算模式得出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现代智力理论)。
2.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2024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2.2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r. b. cattell)认为,有两个一般智力因素,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它排除了文化因素,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因而被称作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是流体智力过去应用的结果,如在学校学习获得的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2.3 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成了后来多重智力理论的前身。
这一理论还支持学生在某些智力方面表现出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往往又很优异的现象。
2.4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
2.5 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于2024年认为智力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他把智力划分为四个层次:
1)最高层次是智力的普遍因素(g因素);
2)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
3)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即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
4)第四层次指各种特殊因素(s因素)。
3 现代智力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一直颇受指责。原因如下:
(1)建构结构理论的方法学(以因素分析法为核心)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2)这些智力结构理论难以得到整合。
(3)根据这些理论编制的智力测验,也只停留在测量各种反映个体差异的智能构成因素上,难以对内在心理过程作进一步揭示。
3.1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h. gardner,1983,1993)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2024年,他又提出,人的智力除前述七种外,还包括自然智力。
判断的标准。
脑损伤的潜在独立性。
存在具备该智力的非典型性人群。
智力至最终专长间,有一明确的发展历程。
可以确定该智力的进化历史。
可以通过个体差异间的实验性研究来确定这种能力的存在。
智力的实质可有来自心理测量学的证据证明。
对某一特定符号系统编码的敏感性。
评价:尽管带有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些痕迹,但在更宏观的水平上进行,且更多地从各专门领域所需的专长角度来研究智力,与当代认知心理学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考研笔记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为心理学科 研究 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 特点及...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1 研究原则 包括客观性 发展性 教育性。研究方法 第二章。1 1 加涅 学习记忆模型。a 加工系统 操作 b 执行控制系统。c 预期控制系统 动机 2 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 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1 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通过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活动,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有所表现。第一节学习概述。一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二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