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
1、教育心理:定义(美国心理学会认为教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开发;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中认为有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美国心理学会认为有发展问题、学习问题、人格与适应问题、测量与评估、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欧美流行教材认为有性质与作用、发展与差异心理、学习理论与应用、教学心理与设计、学习动机与管理、学习测量与评价;我国教育五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三过程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反思过程)。
任务意义(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与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不断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具体指导,使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研究原则(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行动研究法)。
研究程序(理论观点准备(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研究操作顺序(确立选题、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2、历史发展趋势:孕育积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教学体系,也提出‘教师职业的两门基本知识是伦理学和心理学’;2023年世界上第一所培养教师的学校‘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成立)、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023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2023年**学者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202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其他代表人物有梅伊曼、霍尔、卡特尔、贾德、蔡元培、詹姆斯、杜威)、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理论学派有联结主义、强化理论、完形主义、机器教学,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有维果斯基、聂恰耶夫、鲁宾斯坦等)、成熟时期(20世纪60-80年代,以斯金纳、布鲁纳、罗杰斯、赞可夫为代表发起‘教育教学改革运动’,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心理学对峙局面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重点发展趋势(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3、国内发展:2023年颜永吉翻译第一部著作《心灵学》,2023年王国维翻译《心理学概论》,2023年房东岳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23年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系,2023年成立中国心理学会,2023年廖世承编写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23年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桑代克《教育心理学》。202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4、心理发展:实质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生理上的成熟是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矛盾共存;具体象形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出现反省思维和辩证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让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随意程度显著增强,独立意识增强,高级情感发展迅速,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接近**;智力接近成熟,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思维有所发展,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独立自我意识,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冲突,坚强性与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出现幻象。)心理发展的重要问题(学习准备问题、关键期问题、终身发展问题)影响心理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5、心理发展理论: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成熟与个体内部环境有关,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个体自身规则有序的发展是由成熟预先决定的)、皮亚杰发展理论(心理发展本质既不是先天成熟也不是后天经验,而是主体本身的活动操作(同化、顺应);影响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心理发展阶段有感知运动阶段(本能性反射动作,如眨眼、吮吸),前运算阶段(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如思维的不可逆与刻板性、自我中心化),具体运算阶段(小学阶段,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从他人角度思考),形式运算阶段(青春前期,以命题形式运算,能区分内容与形式);皮亚杰强调心理发展的结构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心理是心理逻辑决定论,强调个体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新皮亚杰主义主张心理发展的建构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加工的规则策略论,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约人发展的三个因素为社会文化-历史、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儿童两种发展水平(当前现有的、未来潜在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看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正在形成的发展的未来潜在的水平,把潜在的水平变成当前的水平,并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有推拉的作用。
儿童心理理论论(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其行为作出因果性**和解释能力。主要观点有理论论(强调儿童用已有经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三阶段是愿望心理-愿望-信念心理-信念-愿望心理)、模拟论(主张儿童在模仿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以此推测他人心理状态)、模块论(认为儿童内部先天存在模块化机制,当其在神经生理上成熟时,并由经验触发就会自动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6、个性发展:个性亦称人格(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是人在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倾向性等方面,个性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前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既受生物学因素,也受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共八个阶段;八个阶段循序由遗传决定,能否顺利通过由环境决定。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同辈群体。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阶段。)认知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威特金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卡根的沉思型与冲动型,吉尔福德的辐合型与发散型)和认知能力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认知差异可以促进我们适应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包括性格特征差异(情绪、意志、理智、态度)和性格类型差异(内向与外形、独立与顺从),性格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速度、质量、内容选择、社会性学习、个体社会化。
学习理论。1、学习问题:‘学’指人的认识活动,‘习’指实践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特蒂指出孔子式东方人的学习模式更强调‘习’,而苏格拉底式的西方人的学习模式多注重‘学’。 学习类型: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联想性学习、尝试学习、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推理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连锁学习、辨别能力、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奥苏泊尔(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安德森(陈述性知识学习、程序性知识学习)、梅耶(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国内学者(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智能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学习)。
中学生学习及教育的任务(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培养提高抽象思维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养成)。二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2、行为主义:重视从科学范式和动物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不断尝试与不断错误,在尝试过程中将问题情境、成功反应、行为结果强化联结起来;其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学习三条基本规律:
准备律(动机的准备)、练习律、效果律;五条辅助规律:多重反应、意向、选择反应、类比反应、联想转移)。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习理论(学习是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下自发作出某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情景中发生的概率;行为分类为应答性行为(有已知的刺激)和操作性行为(机体自身发出);学习的本质是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提出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是观察模仿学习;学习行为受个体、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学习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增强过程四个阶段;示范方法主要有真实性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其强调外界刺激强化对学习的作用,主张用外部奖惩即积极强化来控制学习。
3、认知主义:用信息加工表征的新视角解释学习过程。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积极、个人经验、意识活动、完形组织(知觉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学习本质是知觉的突然重新组织且有完整性,强调观察、顿悟、理解等认知功能的作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过程认知结构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经验的逐渐形成,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较低层次的类目或事物,让学生发现高层次的类目编码,这也是其‘发现学习观’的理论基础;强调知识的表征(将环境中的事物转换为内在的心理事件,三种认知表征为动作、形象、符号表征);学习的三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对知识的评价),转化的实质是对新知识所描述的现象或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拓展已有的信息;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加涅的认知指导学习理论(人的发展取决于生长和学习,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八个学习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三要素是学习者、刺激、记忆和反应;主张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解释学习过程,强调积累学习模式;建立了教学心理学);安德森的认知表征学习理论(人的学习像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心理表征实质是知识表征,表征指客观信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人的学习是信息加工)。
元认知就是整体认知、加工、反思和修改的过程,高级知识的学习特点是精细化、模式化。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角色。
4、人本主义: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知识观(学到新知识并且所学知识能使个人产生新意义,人都有内发的健康成长的潜力,重视学习过程)、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的人格的发展,是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学生观(教育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学会学习的人,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习的促进者,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观(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开放课堂,自由学习的模式)。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和情感潜能,忽视了教学的艰苦与约束。
5、建构主义:20世纪90年代发展于美国,代表人物是斯皮罗、格根。知识观(知识既不是经验论也不是先验论,而是反映渐成论和生成论。
知识不是对现实唯一准确的表征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人们为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即知识本质是语言的建构活动,强调情境性认知思想)、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意义性、随机通达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观(通过他人的社会影响改变组织和重组原有的知识信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观(教师不是给予知识,而是在确定的领域里在概念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和控制,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气氛的维持者)、教学观(随机通达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实例式教学,培养学习共同体)。对学生经验期望过高,否认了学习的共同客观系统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注重给学生教授学科知识。
知识学习。1、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知识分类(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直接与间接、加涅按学习结果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奥苏贝尔按难易程度(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安德森按表征方式分(陈述性、程序性(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知识学习过程:理解(影响理解的因素:习材料的内容、形式、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巩固(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和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运用(经历四个环节:
审题、联想、解析、类化)。两类主动联系:当前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的形成(例规法)、概念的同化(规例法)。概念教学的建议:
概念分析;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变式和比较。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认知冲突引发和解决的过程。认知冲突的产生有赖于学习者对理解过程的自我监控。
观念转变的条件:对原有观念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新观念的合理性;新观念的有效性。
心理学考研笔记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为心理学科 研究 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 特点及...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1 研究原则 包括客观性 发展性 教育性。研究方法 第二章。1 1 加涅 学习记忆模型。a 加工系统 操作 b 执行控制系统。c 预期控制系统 动机 2 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 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1 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通过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活动,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有所表现。第一节学习概述。一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二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