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不同类型只是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一,奥苏泊尔问题解决模型中知识类型及其作用。
一)背景命题:学生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解决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
1,推理原则:作出合理结论的逻辑规则。
2,策略:便于填补问题的空隙,选择,组织,改变或者操作背景命题一系列规则。
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知识类型分析。
一),问题表征,陈述性知识。
1,表层理解:词语知识,事实知识。
2,深层理解:识别问题类型,区分信息。
a设计解题计划,策略性知识(策略)
b执行解题计划,程序性知识(推理规则)
c监控策略性知识(策略)
三,写作过程及其知识类型。
1,构思,计划(策略性知识)
2,表达 (程序性知识)
3,复看与修改 (反省认知知识)
四,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1,有意义知觉模式,专门知识水平高,有意义知觉模式较大。
2,记忆容量,知识加工深,长时间记忆能力优越。
3,技能执行速度,基本技能高度熟练,运用机遇推理。
4,表征问题的时间,常规问题,专家速度快。
5,表征的深度。
6,自我监控的技能。
第三节。一,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已有的有关经验作为知识背景,不仅能使学生把问题的情境与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的理解问题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选择合适的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的解决规律。
分析问题构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2,认真考察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时空关系,部分和整体关系。
3,对问题构成的量和质的情况各部分的分配比例进行分析。
4,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查明问题构成的各个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的构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握问题的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选择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将会大大提高解决有关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的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把解题过程看成是问题的转化过程,讲问题转化成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
如何教会学生解题?
1,交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
2,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
3,注意具体问题和抽象模式的灵活转换。
4,教给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实践验证。
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擦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第四节。a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的焦点问题。
对创造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意料之外的任务,增加选择和行为的自由度。
对教师而言,有助于理解素质家哟与的深刻内涵。
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b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a,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展开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产品的智力品质。
b,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之一。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家庭和学校。
智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以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思维模糊和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创性。
三,培养儿童独创性的措施。
a,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1,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
2,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b,注重个性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应该重视直觉思维的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榜样。
c,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对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常用的方法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动作技能。
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技能。
认知策略。一,动作技能的概念。
定义:动作技能是人类的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1,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
2,封闭和开放技能。
3,精细和粗大技能。
4,工具性和非工具性的动作技能。
三,动作技能的成分。
1,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
2,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3,习得的能力。
第2节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动作技能的学习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1,定向(认知阶段)
形成自己作业水平的期望。
2,模仿(联系形成阶段)
建立动作连锁,排除习惯干扰。
3,熟练(自动化阶段)
形成熟练操作特征。
二,熟练操作特征。
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2,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建立其内部指导程序,动作达到自动化。
人脑中可以储存内部指导程序,并向肌肉发生一连串执行动作的指令,是对熟练操作自动化的合理解释。
3,错误排除在发生前。
4,微弱的线索被利用。
5,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三,动作节能习得的目标。
a,内部条件。
1,有学习动机,非名利层面,求名利层面,起名利层面。
2,具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4,良好的人格特征。
b,外部特征。
1,言语指导。
以言语提示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有关动作基本的重要信息,有效的促进执行性子程序的习得。
2,示范。3,练习。
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高原现象:练习的成绩并非直线进步,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1)练习曲线:
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或者说是运用**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2)练习的一般趋势。
总的趋势是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
高原期现象: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达到了一定时期会出现的练习成绩时停顿的现象。
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
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4,反馈。反馈的含义:指学习者在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如感觉到,听到,看到的及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
反馈的分类:外部反馈,内部反馈
第3节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1.识别教学实践中的动作技能学习任务。
2.在认知阶段促进。
3.在练习形成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4.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过度练习。最佳过度练习量。
动作技能的保持不被遗忘的原因:
1,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过度的练习。
2,保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暑,其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3,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第9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1)态度的含义: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的结果:与人交往活动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对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心理学一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二)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
命题有关。2,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核心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由**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
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区别: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道德依赖于珍格格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来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但社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为此发生变化。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
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个体品德形成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三、道德。道德认知: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识的认识。
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解决到的生活中的内心矛盾。
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结果。
有时我们知道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有把想法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与道德能力,道德勇气,道德习惯有关。
品德的培养具有多端性,即品德心里结构的形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上述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成分开始。
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知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事,就成了道德动机,到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识。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性质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
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接受 → 反应 → 评价 →组织 →性格化。
注意) (行动) (满意感) (判断价值的相互联系)
第二,涉及到的范畴有别。
态度:道德范畴,非道德范畴。
品德:涉及道德规范的态度。
第2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对规则的态度)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3,从服从的公正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公正观念)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
20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2)权威阶段 (6-8岁)
心理学考研笔记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为心理学科 研究 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 特点及...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1 研究原则 包括客观性 发展性 教育性。研究方法 第二章。1 1 加涅 学习记忆模型。a 加工系统 操作 b 执行控制系统。c 预期控制系统 动机 2 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 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1 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通过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活动,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有所表现。第一节学习概述。一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二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