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心理学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指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的科学。
内容。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
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理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2. 心理学实验的方法。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
特点 直接性,描述性。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缺点。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并不能真实反映二者间的紧密联系。
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优点。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比起自然观察有效、经济和方便。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结论更加严谨。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
实验变量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控制。4)准实验法;病人组-控制组法、群组法、个案研究法。
3.自变量分类。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分类:①作业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
暂时的被试变量;一般是由于主试给予不同的指导语而造成的。
4.对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好处 ①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
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各水平的间距。
3)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求加以控制。
5. 因变量的分类。
被试的反应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变量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1.客观指标
反应时、反应难度、反应次数、量表分数、评定分数、高次反应变量。
2.主观指标。
6.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映控制。
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指标。
指标应该具有效度,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4)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
7额外变量的种类。
1、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来进行反应。
eg.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9.实验研究的效度。
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1)内部效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高,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
影响因素: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统计回归因素(回归假象)
其他因素(前测与实验处理、测量工具、仪器使用)
2)外部效度。
实验结果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影响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
10.实验研究的信度。
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影响因素: 观察量 (观察量越大,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统计检验。
11.实验设计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真实验设计。
独立组设计。
定义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优点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缺点个体差异。
克服方法 ①随机组设计 eg.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匹配组设计。
组内设计。定义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每名被试都要执行自变量所有的水平设计。
优点被试所需较少;方便有效;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消除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实验顺序的问题;不能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受实验条件恢复时间的限制。
克服方法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abba平衡法)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所有可能的顺序、选择的顺序)
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按组间设计安排。
eg.抑郁与非抑郁的记忆成绩;思想抑制唤起浪漫回忆。
.前实验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定义只有一个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设计的基本模式: x o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定义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
设计的基本模式: o1 x o2
固定组比较设计。
定义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
设计的基本模式: x o1
o2事后回溯设计。
定义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相关研究设计、准则组设计。
设计的基本模式: x o
.准实验设计。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定义借助多次重复测量的一种前测后测设计。实质是对被试进行周期性的测量过程,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用实施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示实验处理结果。
类型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单被试实验设计。
定义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实验历程 (1)建立基线;(2)施加自变量;(3)消除自变量。
12.心理物理学。
定义: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处理的问题:感觉阈限的测量、阈上感觉的测量。
13.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是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操作性定义:
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14.极限法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
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测定。
1)自变量自变量是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2)因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刺激呈现后,被试感到有刺激就报告“有”,被试没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
3)绝对阈限的计算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把各刺激系列的每一个阈限计算出来,求出递增系列、递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就是阈限值。
4)误差及其控制误差: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控制:采用抵消平衡设计(即abba设计)
2.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以测定绝对阈限的同样方法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
2)因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
3)差别阈限的计算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5)误差及其控制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空间误差、顺序误差。
控制:多层次的abba法。
15.恒定刺激法固定刺激法/正误法。
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1.绝对阈限测定。
1)自变量从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选5到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
2)因变量要求被试者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每呈现一次刺激后,被试若感觉到则报告“有”,记“+”被试若感觉不到则报告“无”,记“-”根据被试者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
3)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
刺激为横坐标,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
2.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让被试者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
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比较刺激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100次。
2)因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分为二类反应和三类反应。
三类反应;“大于”“等于”“小于”分别记为。
二类反应:“大于”“小于”
3)差别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差别阈限=1/2(上限-下限)
实验心理学重点
一 操作特征曲线 p292 294 1 定义 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击中率和虚报率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而击中率作为纵坐标,那么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为操作者特征曲线。因为这条曲线中,判断标准是变化的,但辨别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2 roc曲线的特性 1 的改变独立于d 的变...
实验心理学重点
费希纳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 之父 心理物理学方法 研究物理刺激的变化和感觉变化间的关系。费希纳定律 s k logr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1879年,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
实验心理学考试
单选 10 2 20多选 10 2 20简答 5 6 30图表分析题 1 15 15设计题 1 15 15 一 自变量的操纵。一 自变量的种类1.任务变量 可以为定量的变量,也可以为定性的变量 如学习方法 2.环境变量 操纵环境因素的某个方面。3.被试变量 包括暂时的被试变量。二 自变量的操纵1.建...